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巴菲特追求现金不如追求事物本质的价值


  1
  故事起源于1964年,沃伦·巴菲特还是一个年轻的投资经理。   就在这一年,巴菲特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巨大的赌注。   在1964年和1966年,他使用自己管理资产的40%,共计购买了5%的美国运通公司股票(American Express)。   而这时的运通公司,正深陷色拉油丑闻之中。   那么美国运通一个以旅游服务和金融为主的公司,为什么会深陷"色拉油"丑闻呢?   这和一个叫安东尼·D·安吉利斯 (Anthony De Angelis) 的商业投机骗子有关。   安东尼由于有诈骗的犯罪记录,所以无法从银行贷款。所以他想了一个主意。美国运通公司是一个具有杰出信誉的公司,恰好它有一家子公司是以租借仓库为主业的。   他于是租了这家公司的仓库,并且将成吨的海水储存在里面,并且告诉仓库管理公司里面放的是色拉油。   由于管理的疏忽,或当时审计核查的不健全,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仓库管理公司就给安东尼开具了凭证,证明他在仓库里储存了大量的色拉油。   由于凭证背后是美国运通公司,而运通公司有极好的信用,所以安东尼以色拉油凭证作为抵押,从银行顺利贷到了巨款。   之后安东尼拿着这笔巨款去抄期货,并且很快就倾家荡产了。   银行收不回贷款,便想起用做抵押的美国运通公司开具的色拉油凭证,但却发现仓库里是毫无价值的海水。   这时,运通公司才发现的这家子公司遇上了大麻烦。这个麻烦有多大呢?大约1.5亿美元。在1964年,这是非常大的一笔钱。   仓库管理公司于是申请了破产,但是对于美国运通来说,信任代表了一切。当时的CEO认为运通公司在道德上有义务赔偿银行的损失(法律上不需要这样做)。   这一消息被泄露了,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一落千丈,从60美元跌倒了35美元。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2:
  美国运通的现金有2.63亿美元,股票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市值是5.15亿美元,其中有一些流行性很好。色拉油丑闻的一次性损失也只有1.5亿美元,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旅行支票和信用证上。一般来说,人们在美国运通花钱提前购买旅行支票,然后在其他国家旅游时,可以在任何当地银行取款,或使用支票直接付款。   很显然,这5.25亿美元是按照人们的需求支付的。华尔街担心的是这次事件会让大量用户涌进美国运通取款,产生挤兑。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结果是毁灭性的,很明显美国运通将无力支付。   但巴菲特并不这样认为,他花了1300万美元,自己当时管理资产的40%,购买了5%的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   他当时在想什么呢?我们不妨揣测一下。   我们可以看到这5.25亿美元的旅行支票和信用证,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一种"负债",这些钱是美国运通欠消费者的。   问题的关键是这5.25亿美元的旅行支票和信用证,有多大可能会被挤兑呢?巴菲特走上街头去调研,发现人们并不在乎。   华尔街的恐慌并没有给真正使用这些旅行支票的人们造成影响,毕竟美国运通在人们心中仍然是一家信誉非常好的大公司。   这5.25亿美元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国运通公司的信任。这种信任并没有凭空蒸发。   所以巴菲特购买了美国运通的股票。   两年后的1968年,他将持有的美国运通股票以3300万美元卖出,翻了2.5倍多。   3:
  重点并不是巴菲特通过这次投资获得了多少受益,而是巴菲特通过这次交易,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   巴菲特发现美国运通的这5.25亿美元,代表了一种特别又极具吸引力的融资方式。我们不妨将这5.25亿美元的旅行支票和传统负债进行对比。   以银行贷款这种最普遍的负债为例,当一家公司向银行贷款5.25亿美元时,有三项东西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提供抵押、支付贷款利息和到期还款。但是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并非如此。   当用户在运通购买旅行支票时,运通收到了巨额的资金,但他们只是给用户颁发了一张纸质的凭证,没有任何抵押,也不需要向用户支付任何利息。   虽然这张纸质的凭证是随时按需支付,但是在运通收到钱和最付支付钱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甚至有些人从来都不兑现。   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人兑现的支票,总有其他人在购买新的支票,所以美国运通账户上这笔巨额的资金始终存在,甚至会随着用户增长不断扩大。   也就是说,虽然只看一个用户的账户,运通只是收到用户的钱,在一段时间后,再把钱还给用户,但当我们看美国运通的账户,也就是成千上万个用户的集合,这些交易产生了巨额的剩余资金。   这些资金是滚动的,不用偿还给用户。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庞氏骗局,确实类似,但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只要运通的信誉还在,运通公司依然在经营这项业务,那么这5.25亿美元就会一直存在,甚至会越来越大。   没有任何抵押,没有利息,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偿还。   虽然这5.25亿美元是在"负债"里,当我们思考这5.25亿美元背后的实质,其实是一种由于企业业务模式产生的巨额自有现金,就像巴菲特在一年之后的致股东的信里写的"一种没有任何负担的企业价值。"   4:
  巴菲特着迷了。   还有什么能比这种融资更有效呢?没有抵押,没有利息,还不需要偿还。不管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还是向银行等其他机构贷款,都会让每股受益下降。但这种融资不会。巴菲特叫它"浮存金"(float),他在致股东的信里写道:   浮存金事实上就是我们手上别人的钱,虽然最终还是会还给别人,但我们现在拥有自由支配权。   用别人的钱,来做自己的生意,这是一个多棒的想法!但是,面对美国运通的5.25亿美元浮存金,巴菲特也有不开心的地方。他没办法染指这5.25亿美元。这笔巨额浮存金被美国运通用来投资设立仓库管理这类子公司,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巴菲特热爱浮存金创造的奇迹,却讨厌美国运通运用这笔资金的方式。所以他在1970年控股了 Blue Chip Stamps。   Blue Chip Stamps 所做的生意有点像是今天销售超市购物卡的公司,本质上是一种顾客忠诚度计划。消费者在 Blue Chip Stamps 合作的超市、便利店、药店等零售店消费时,根据消费金额的大小,会被给予几枚邮票。当邮票积攒到一定数量,消费者就可以去兑换商店,用这些邮票来兑换像玩具、家具、餐具等生活用品。   所有合作的零售店都需要提前向 Blue Chip Stamps 付钱购买邮票,但是消费者收集邮票需要很多时间,很多消费者甚至会忘记去兑换。   这不就是"浮存金"吗?   但这一次,巴菲特有了充足的资金,控股了 Blue Chip Stamps,所以巴菲特终于可以用浮存金做自己的生意了。   他使用 Blue Chip Stamps 的浮存金,在1972年用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氏糖果公司(See’s Candies)。   从1972年到2011年的40年里,喜氏糖果创造了16.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交完税之后的几乎所有利润,都分红给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或早期的 Blue Chip Stamps)。   巴菲特使用这些从喜氏糖果分红得来的现金,购买更多能够产生多余现金的好公司,建立了一种正向的现金循环。   5:
  为了获得更多的"浮存金",巴菲特还盯上了保险公司。   在保险生意中,"浮存金"出现,是因为大部分保险公司要求顾客提前支付保费,更重要的是从保险公司接到理赔申请到真正支付保费,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以美国第四大汽车保险公司 GEICO为例,在1980年底巴菲特拥有GEICO 33.3%的股权,之后的十几年里GEICO不断回购股票,其持投比例增加到51%。   在1995年下半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使用23亿美元现金,收购了GEICO剩下的49%的股份。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几十上百家大大小小保险公司的股份。   只要承保能够盈亏平衡,也就是我们真正支付的保费成本和接受的保费收入持平,"浮存金"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一直都是盈利的,未来我预计会盈亏平衡或更好一些。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所有使用浮存金的)投资将会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未被发现的隐含价值。   ——沃伦·巴菲特   那么这笔隐含价值有多大呢?   这笔隐含价值已经从1967年的1700万美元,涨到了2016年的超过91亿美元。   那么这笔非常吸引人的浮存金又如何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计算呢?在计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账面价值时,这笔浮存金是作为负债被减掉的,就像我们明天就要归还这笔钱一样。   (虽然财务上要这么操作)但这么看待浮存金是不对的,浮存金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动态基金。如果浮存金可以做到没有成本又持久的话,这笔负债的价值要远远低于账面上看到的。   6:
  写到这里,如果认为"浮存金"是巴菲特"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的全部,那么未免有些狭隘。   1989年,他在致股东的信里写道:   如果在今年年底,我们将所有持有的股票证券都卖出,那我们就要支付给政府11亿美元的税收。那么这11亿美元的负债是不是和那些年终要付给债权人的一般负债一样呢?   显然不是,尽管它们都是在审计时将净值减掉了11亿美元。   那么从另一方面讲,这种递延所得税是不是毫无意义呢?因为只有在我们卖股票时才会需要支付,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卖股票的意图。这也是不对的。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种负债就像是我们从美国财政部申请的无息贷款,只有我们想还的时候,才需要偿还。   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这种"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真实价值远远小于11亿美元。这也是一种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   下图是截至2016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资产负债表。从图中可以看到,1989年的11亿美元"别人的钱"到2016年已经变成了779亿美元。这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另一块巨大的隐形价值。   7:
  2012年,AQR Capital 的 Andrea Frazzini 等人曾经对于巴菲特的融资成本做过一个计算。   他们的结论是,在60%的时间里,巴菲特向别人借钱,别人还得付钱给他……   而当他真正付钱给别人来借钱时,他付的平均融资成本是2.2%,这比美国国债4.8%的利率还低一半以上。   巴菲特比美国政府借款的成本还要低一半以上……问题是,他并不是借一小笔钱,到2016年低,他借了超过91亿美元。   但这还不够,巴菲特想要更多。   尽管他警示大家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他还是心动了。因为金融衍生品可以帮助伯克希尔哈撒韦获得最佳的资本结构。   直到200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拥有251个金融衍生品合约:股票看跌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巴菲特这样描述这些金融衍生品:   直到(2008年)年底,给我们的付款减掉我们付出的钱 —— 也就是金融衍生品的"浮存金"共计81亿美元。这种浮存金和保险的浮存金很像:只要我们在一个交易中能够盈亏平衡,我们就能长时间自由的使用这笔钱。   这笔钱在2016年是近29亿美元。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又一项隐含的价值。   希望这篇文章给你更进一步的视角,看到巴菲特对于"现金"的追求,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追求事物本质的重要价值。   原标题:巴菲特的投资: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
网站目录投稿: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