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雪萍 首发: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1ff0a0102v4db.html 近两年来,各种以剩男剩女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颇受欢迎,如《咱们结婚吧》、《先结婚后恋爱》、《单身女王》等。已然变成了让人不得不关注的社会现象。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部影视剧之所以能热播,往往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而它所讲述的故事,也会与观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让人们可以在剧中投射美好想象,寻找心理安慰,或者学习某些观念和能力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难想见,这些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群体,是能够与剧情产生共鸣的人,即目前正大龄单身,或者曾经大龄单身的人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竞争,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价值。经济上的独立,使得大部分女性不再需要通过婚姻获取物质保障;对自我的肯定,让人们不再会像父辈们那样"将就"婚姻,而是大胆地做自己,勇敢去追求真正的爱情。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有更高的期待,进而对异性也更加挑剔,这是眼下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也是剩男剩女爱情故事为背景的影视剧热播的原因之一。 那么,除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人们还从这些热播剧里都看到别什么吗? 心理投射:如果我是她 反映剩男剩女爱情的影视剧都有一个共性:女主人公非常优秀,是大家公认的美女,有着不错的职业,往往她们也有着主流价值观都认可的优良品质:善良、温柔、正直等,但却是大龄单身的生活状态。并且最重要的是,故事的结局发展,往往她们都能得到好的归宿,收获幸福的爱情。而男主人公在性格上或敦厚实在,或风流倜傥,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元素,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深爱女主人公,并且事业成功。 这样的剧情设置,无疑是迎合了单身男女对爱情和婚姻的想象。大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投射,可以在剧情故事里享受"如果我是她"的快感,顺便加强继续等待爱情的勇气和信心。 心理安慰:我并不奇怪 在影视剧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里,会有许多因大龄单身而带来的尴尬、孤独和自我困惑,这是很容易让剩男剩女找到共鸣的部分。 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社会,自我边界感常常被他人没有恶意地突破,比如大龄单身者频繁被问及"怎么还不结婚"的问题。其实问话者是要表示关心,但其实这种关心反而会给单身者带来压力。如果单身者的自我意识还不够强,就会遭遇尴尬、焦虑、自我挫折等种种不好的感觉。 中小城市生活的大龄单身者,会更容易接收到这种来自环境的压力,他们可能被质疑"会不会有问题",这势必对他们的内心和自我带来冲击。而反映剩男剩女影视剧的热播,能够一定程度上为他们释放压力,通过体验影视剧里主人公的故事,让他们得以接纳自己的境遇,认同自己的选择,有一种"我并不奇怪"的轻松感。 观念碰撞:宣告独立 历史上的中国是提倡早婚的,一百年前,以及更加久远的过去几千年,大部分人都在20岁之前结婚并生育。"多子多孙"的文化传统,让结婚生育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并且还不只是夫妻们自己的事。所以父辈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成年人是应该要结婚的,并且,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是要结婚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青春期"越来越长,加之其他的很多因素,使得人们结婚的年龄一再被延后。这就让如今的年轻人与父辈之间有了观念上的冲突。 剩男剩女爱情影视剧的热播,反映了人们对自我选择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父母和文化传统的无声反抗:我是独立于你而存在的,我有权利选择。这是成年人在自我成长上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当下年轻人正在走向心理成熟的标志。 幸福不能靠运气 亲密的两性关系能够给人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爱情和性的愉悦感。它还能让我们重温童年生活,有机会疗愈早年创伤,借由亲密关系来认识和提升自己,更能通过它来完成作为人的繁衍使命,让生命更完整。 剩男剩女们需要明白,影视剧里主人公的美满爱情,通常都是导演和编剧安排的,而不是真实生活里的故事。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地幸福,那些巧合、偶然和并不合理的好运气,大多都只能在影视剧里才能找到。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为自己的幸福负起责任来。 幸福不能只靠运气,还要靠个人的努力争取,和持续不断的自我成长。 渴望爱情的大龄单身者,一方面要梳理自己的内心,更多地认识自己,为邂逅美好的爱情做准备;另一方面,还需要去认识和了解异性,不断学习爱情的智慧,多爱惜自己——在爱人出现之前,先替他好好地爱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多参与人际互动,提升认识异性的概率,增加邂逅爱情的机会。 本文原创,未经作者许可,请勿用做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 媒体采访、约稿请发邮件至xiaoxuepingxinli@126.com或微博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