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福州》——浓情线面 文/淡水泉 线面是福州独具特色的的一种面食,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记得母亲告诉我说,在我生下来不满6个月的时候,她就开始喂我吃线面。而后从我记事起,每年的正月初一,和生日那天,我都能吃到一碗母亲给我下的太平面,泡面的清炖上排汤里总少不了两个又白又嫩的太平蛋,母亲还按福州人的习惯淋上了少许老酒。这一碗酒香扑鼻,牵丝如缕的太平面,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意,无论我走到哪里,想起来心里都那么的温暖。 及至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在福州的饮食文化中,被赋予礼仪之用的食物,唯有线面。为什么叫太平面呢?福州方言里"鸭蛋"跟"压浪"有相似发音,而靠海的福州,早年在海上讨生活的人较多,风浪对福州人的生活还是影响很大的,所以把浪压下去,就意味着安康太平。由此,福州习俗把加了鸭蛋的线面称之为太平面。 福州人对线面是真爱啊,婴儿满月,生日庆寿的头道美食必须是线面,取"福寿绵长,长命百岁"之意;亲属中有人生男育女,要送去线面,叫做"福面";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而称"落地面";结婚订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亲友临门煮线面请客叫作"迎客面";亲友远行是加了两个鸭蛋的"平安面";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第一顿吃的是太平面,祈祷一年的吉祥平安。新女婿、新媳妇第一次上门吃的是太平面,祝福一生的和和美美。千百年来,线面就这样始终伴随着每一个福州人的生活。 宋朝诗人黄庭坚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箸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现如今,在大晴天的的日子,在福州鼓山乡后屿村,闽侯关源里等福州著名的线面产地,依然可以看到,那满街露天晒着的线面,一架架在阳光下,如银丝,似细纱,像瀑布,极为美妙、壮观。 传说国民党元老林森,回家乡主政福建期间,得空便会去福州鼓楼双抛桥的"万顺有"吃上一碗番鸭汤泡的线面,尤其是店里精心煮制的糖心鸭蛋,更是深得林森喜爱。民国二十年赴南京就职国民政府主席,临行还专程去店里吃了太平面。施蛰存先生在其四十年代所写的适闽家书中也提到:"大概福州的点心铺只有一种,那就是卖浇了酒的线面和粿饵的"。可见当年福州卖线面的馆店之盛。这其中最有名是1940年开在福州南台岛的第一家羊肉线面店。他们家的食材,面只用后屿的线面尾,羊肉是福清的高山羊,一斤肉切多少块,一碗线面配多少汤,浇多少老酒,都是有规定的,人称榕城第一家。 这个"第一家"羊肉线面店现在是吃不到了,但只要你到福州人家做客,好客的福州人都会煮一碗线面招待客人。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用筷子抖开即可捞起盛入碗内,可别急,我母亲常说老酒是线面的灵魂,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先淋上少许福建老酒,用筷子一拌,那白如雪、细如丝的线面顿时便活了式的,一下子色香味全出来了,再倾入事先用土鸡或番鸭等炖好的高汤,一碗色香诱人、味美可口的线面便可端上桌,足以让你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福州人管这种煮法叫高汤泡面,一个泡字,活灵活现。线面在高汤中不乱不糊,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滑润,带起高汤原汁原味的鲜美,怎一个好字了得。还有一种干拌线面,煮法相同,但捞起后不放佐料,只调以适量的茶油、黄酒、葱花,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也是我一个人居家饮食时的首选。 光阴如白驹过隙,回首已过半生。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尝过了北京的炸酱面、西安的臊子面、武汉的热干面、重庆的小面、兰州的拉面、苏州的汤面。但始终牵挂的还是这父母之乡福州的线面,那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