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轮胎被扎,想必许多车主老爷们是非常熟悉了。扎胎这事情一般多发于城乡道路和郊区道路,一般漏气严重的话老爷们会直接更换使用,但遇到了慢漏气的情况老爷们可能会去附近轮胎店进行补胎。 如果附近没有修车店还不会补胎就非常尴尬了,于是市面上就出现了一种免拆类补胎产品—补胎液! 既然补胎液是这样的一个好东西为什么国内却流行不开呢? 今天泰哥就来跟大家聊聊关于补胎液的这些事和补胎需要注意的哪些事项。 补胎液也分长效和短效 自动补胎液也称轮胎自补液、自补剂、补胎液、补胎胶水,市面上目前有两种类型自动补胎液:一种是充气型自补液,一种是粘合型轮胎自补液。 粘合型补胎液 主要由橡胶颗粒、玻璃纤维和高分子胶水组成,胶水固化后会形成一种类似硅胶的材质。当轮胎发生刺破漏气,补胎液会被气压挤出轮胎将破口快速堵住,胶水成分与空气发生反应慢慢固化,起到补胎及轮胎修复作用。 充气型补胎液(液体备胎) 目前市面上越来越多车型开始使用充气型补胎液作为"液体备胎"标配。而"液体备胎"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胶基类高分子粘合剂,储存在高压气罐内。利用高压气体将补胎液压入轮胎内,同时还有充气的功效。充入轮胎内壁的补胎液在轮胎滚动的离心力作用覆盖在胎面内侧形成橡胶薄膜,短时间起到气密效果。 两种补胎液各有优劣 上周有一个老爷跟泰哥吐槽,外出玩的时候发现胎压低了,由于高速休息站没有补胎服务,所以用了补胎液应急。但发现用了补胎液后,已超过80km/h就开始车轮狂跳,方向盘也抖抖病。后来到店拆修时发现,轮胎内的补胎液都"积水"了。 粘合型补胎液 优点: 1、耐用起效快 扎破起效速度快堵漏效果比较好,多次扎胎均可继续行驶。 2、保质期较长 补胎液在平凡用车下可以达到一年半到两年左右,耐受温度-15°C—110°C。 3、不伤胎面内侧 由于粘合型补胎液是通过一个类似针管的补胎器将补胎液通过伤口加注压入,不会污染轮胎内侧橡胶。 缺点: 1、需要气泵恢复胎压 没有充气功能,对与快速漏气泄压没有足够快的自封时间。 2、操作难度较高 需要驾驶人自行寻找漏点加注填充补胎液。 3、破坏动平衡 补胎液在胎面上固化就会造成轮胎动不平衡,影响行驶质量。 充气型补胎液 优点: 1、操作简单,易携带 目前市售的充气型补胎液均是金属罐装,并自带气门连接管和开关。使用是只需将管子链接在气门嘴和补胎液罐体接口上,拧开开关就可进行补胎。 2、补胎同时可充气 由于是通过高压气体将补胎液压入轮胎,压入轮胎内的气体也可以为轮胎充气。一般加注后可直接上路行驶。 3、有助于轮胎降温 补胎液气体膨胀时会吸收热量,将轮胎内部温度降低,减少橡胶热衰退。 缺点: 1、储存要求较高 由于是高压气体压缩罐装,所以在炎热夏天是非常不建议放在车内的。(一旦boom ba了对吧) 2、对胎压有要求 充气型补胎液需要胎压低于2bar才能使用,一旦高于2bar的气压容易导致气体无法压入轮胎内。并且压入轮胎的气体热膨胀系数较高,容易引起胎压过高。 3、高海拔和低温敏感 在高海拔下,轮胎内压更容易升高。充入的气体膨胀系数又较高,容易导致压入的气体和补胎液不足以完全修复轮胎。同时橡胶与高分子胶水在低温环境下固化与流动效果较差,封补效果较差。 通病也是需要了解一下 老爷们一定要记住,使用补胎液只是一种应急方式。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处境时的最后手段,使用补胎液后是不适合高速行驶,而且对铝合金轮毂漆面有腐蚀作用。并且对于超过6mm的胎面伤口修补效果极差,胎壁就更别说了,根本补不了。 那为什么越来越多厂商喜欢用 排放法规约束 现在排放法规对于主机厂来说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老爷们也知道,同功率下质量越轻当然性能越好越省油咯,备胎作为一个不常用部件又有10多KG的死重,自然免不了被砍。 降低整车成本 同样算一笔账,一个非全尺寸钢制毂的采购价是130元,备用轮胎价格在200元左右。合计下来一个非全尺寸备胎成本就是350元左右。(要包含小配件嘛)而补胎液的成本价最贵不过50一瓶(省钱既是盈利) 增加换胎频次 说到底补胎液就是一种像乳胶的橡胶胶水,虽然可以在胎面内壁上形成新的保护膜。但这个附着前提就是腐蚀内壁达到的。学过化学的老爷们很清楚,两个物质需要接合紧密必须有一个相溶和固化过程才可以,而这种相似相溶(腐蚀)的结果就会导致后期修补时难度更高,轮胎报废率也就更高。 减少车主风险 当然泰哥不能全说不好的地方,其实厂商越来越倾向使用补胎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可以免去驾驶人拆换备胎的动作和时间。同时也预防了事故发生和误操作导致的车损。 最后说两句: 自动补胎液是一款优劣势鲜明的产品,简单便捷,特殊情况下保证行车安全。但补胎效果有限,坚持时间有限,对于轮胎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都是老爷们在使用前需要考虑的。但泰哥还是建议常自驾游的老爷们身边备着一瓶应急,防范于未然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做法。 今天就到这了,我们下期再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