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干货贴关于互联网产品外观专利创新方法的那些事


  关于互联网产品外观专利,你了解多少?
  工业设计出身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师对于专利申请应该很熟悉了,想当初在学校为了提交一个外观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也是费尽脑汁,各种草图、模型、文件一大堆,弄得一脸懵逼,然后对代理们言听计从,反复修改提交,一个专利授权后个人感觉超级NICE。
  工作后开始在互联网圈子里游弋,作为科技驱动创新的公司而言,互联网行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迫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 观专利的申请更是行业里不可言喻的竞争,尤其同领域之间的竞争。
  一.现状
  首先,可以给大家先看一组数据,是国家专利局公布的2017年(截至2017/12/28)互联内网公司的专利数量,笔者着重选取了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图表展示,如下图:
  (图片来源:根据专利网站公布结果绘制)
  从图中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专利申请的一些特征:
  专利分布:发明专利为主,外观专利其次,实用新型普遍较少
  这个不难理解,发明专利以技术创新为主,而技术创新通俗来讲就是用代码解决了一个个的技术难题或者打破壁垒;外观专利主要是由设计师提交的,互联网行业主要以界面的交互创新为主,设计页面布局、操作以及动效等方面;实用新型的申请主体主要还是实体产品,因此业务中无实体项目的互联网公司自然会很少,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小米在实用新型专利上上的数量能够显著超过BAT,毕竟其业务范围在小米商城上一目了然。
  公司内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各大公司也开始重视专利的作用,细分领域下的产品开始逐渐聚集,产品的同质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因此,在红海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持续创新、鼓励创新是必经之路。这种在重视程度上与公司体量的关联越来越模糊,与公司的重视程度以及公司业务涉及范围有关。
  外观专利数量对比差异不大
  外观专利主要是由设计师提交的,目前来看,各公司授权的外观专利在总量上差异不大;这个也是设计师申请专利的【主战场】。
  在正式开聊设计师申请互联网产品外观专利的创新方法时,需要先说明一些基本问题和范围。
  二.文章涉及的两个前提
  前提1:申请人
  专利是有公司层面统一提交的,申请人归公司主体,设计师仅作为发明人,非个人用户独自申请专利。公司层面提交专利与个人提交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与专利权人问题,公司层面申请专利,权利人是公司主体,申请人是员工个人;公司申请的好处就是所有的步骤都是流程化的,后续统一交由公司法务部门对接专利代理机构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毕竟专利提交的说明撰写思路与公司内容交底书的内容是有差异的,需要处理的一些流程上的问题也不少,合理的权责划分更有利于流程的高效性。
  前提2:申请方案的选择
  申请专利的方案内容为公司业务线产品,包括前端、后台的公司内产品均可,比如下图的所有产品。
  (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当然,专利的定义不限制公司产品。但是如果跳出公司产品范围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新,尽管方案可能是极好的,但是公司内审过程中有接近百分百的可能性是不通过的。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专利所属权是公司,公司出面来走通申请流程并为此付费保护,那么久一定要有价值的,或者与竞品有差异的创新点来申请,需要专注保护与自己产品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
  前期铺垫到此结束,接下来便是文章的核心——设计师如何提交外观专利,或者可以理解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外观专利的创新方法。
  三.互联网产品外观专利创新方法
  按照传统的阅读和先总后分的思维方法,优先抛出一张脑图,以便快速理解文章的主体内容。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以下开始正文内容——————————
  其实外观专利的来源可以有很多,实际的产品需求,被评审pass掉的方案BCD,或者自身的一些创新性的想法,都可以已设计方案的形式成为一个外观专利。笔者重点罗列了5中创新方法,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产品需求
  将输出的产品需求设计方案拿来直接提专利是最简单、直接、高效的方法,此时方案处于demo阶段(未公布上线),实际使用效果图也是UI同学已经做好的,几乎所有素材都已完善,只需填写好专利交底书上传系统即可。
  但是产品需求本身的限制因素、技术、KPI等各种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太多,所以更多时候能够选取用来提交专利的方案会很少,尤其是对于比产品形态已经趋于稳定的产品,日常的版本迭代基本上都是一些固定模块的优化,设计方案中可以发挥创新性的地方会极度受限,所以,找到更多创新方法才是王道。
  不过,换一种思路,将产品需求中被pass掉的创新性的方案,依样可以提交专利,而且一般公司的内审也会通过。
  新的场景
  场景,即在什么情况下,包括特定的时间、空间、人物关系、前序事件等,在设计方法论中实际上就是细分场景挖掘新的设计需求和体验。
  新的场景容易比较激发新的创意想法,因为每一种新的场景往往对应着一种或者多种交互方式的组合,审核通过率随之较高。例如将产品划分不同的时间场景(白天模式与夜间模式)、空间场景(家中、公司、交通工具中等)、人物关系(家长、恋人、同学、陌生人等)的时候,对应的用户心理、操作方式、所处环境下的声音、光照强度、姿势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挖掘新的产品使用场景,更容易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新功能&已有功能再创新
  这两种都属于功能上创新方法,因此我会再放一起来聊一聊。经过简单粗暴思路进行解构分析后,我将这两种方法置于交互层和产品功能层两种维度组成的象限中来进行说明。描述中的案例设计公司保密机制,故文章不包含相关案例。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1.已有功能+创新的交互
  是指对于当前产品功能的某一个交互细节进行体验上的改进和提升,从细节处挖掘切入点;例如将常见功能的点击操作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和手势操作来实现等,就属于细节体验的创新。
  2. 已有功能+已有交互
  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将不同属性或者维度产品的交互方式移植过来;或者文字改成图形化展示,或者列表改成瀑布流等。例如,可以转化功能的交互方式,从而引起后续操作行为的变化;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或者手势操作来实现当前的页面切换操作等功能。但是这种创新方法下的方案在审核过程容易被pass,具体原因暂不赘述。
  3. 已有交互+创新的功能
  在功能保证具有足够新颖性或者创新性的前提下,尽管使用常规的交互方式,一样可以提交专利申请。例如一种新的评论功能或者登录功能,在内容输入或者页面切换上可以使用常规的点击调起输入法或者页面横滑切换手势等。
  4. 创新的交互+创新的功能
  在所有方法中难度最高,需要设计师具备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方案中需要存下更多的创新点;在申请过程中,方案可不需要包含全部功能逻辑,只需提交核心部分,或者将完整的功能拆分出多个创新点分别提交均可。
  创新的动效
  在外观专利中,动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主要与UI设计相关,新颖的或者功能性的动效的设计在外观上也能够给提专利;动效相关专利目前似乎无章可循,但是有几点问题或者小的技巧是明确的:
  同样需要基于公司产品线和业务提出的新的动效展示形式,申请内容中至少包含3个关键帧;
  交互、手势操作与动效结合会使得提交的方案更合理;
  需要避开常规动效或平台规范;
  当动效从属于某个需求或者功能创新方案时,可单独将动效拆分来提交专利。
  (图片来源:http://huaban.com/pins/1079048549/)
  四. 小结
  申请流程部分由于涉及公司内容部具体流程,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原文中涉及的所有案例已经删除。如果读者有需求,后续可继续聊一聊关于互联网外观专利【申请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容易被pass掉的关键点】,包括提交代理的专利交底书的一些内容及申请细节,欢迎留言交流~
网站目录投稿: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