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猝倒病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那猝倒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剔除病苗。雨后应中耕破除板结,以提高地温,使土质松疏通气,增强瓜苗抗病力;发病初期可喷洒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或将大将军+门神按6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本产品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下面来看看什么是猝倒病吧? 猝倒病俗称"倒苗"、"霉根"、"小脚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属的一些种也能引起发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苗。 本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湿度大时,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虽喜34℃高温(30~36℃),但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特别是在局部有滴水时,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靠雨水、喷淋而传播,带菌的有机肥和农具也能传病。病菌在土温15-16℃时繁殖最快,适宜发病地温为10℃,故早春苗床温度低、湿度大时利于发病。光照不足,播种过密,幼苗徒长往往发病较重。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最易发病而成为发病中心。 以上是本站小编介绍的什么是猝倒病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猝倒病的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以便让植物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