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退欧——这一早已缺乏新鲜感的话题本周再度触动全球投资者的神经。由于上周希腊政府与国际债权人就救助计划延长细节谈判未达成一致,希腊国会随即批准了总理齐普拉斯提出的7月5日公投提案。 考虑到6月底希腊需要偿还IMF15.5亿欧元贷款,且有报道称欧央行拒绝了希腊60亿欧元的紧急流动性援助请求,在希腊领导人缺乏政治担当的情况下,希腊债务违约以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已经空前加大。 而这也随之引发了银行挤兑狂潮,希腊政府不得不采取应急反应,启动资本管制,导致危机态势进一步升级。 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回顾希腊危机演化至今,希腊政府曾不止一次把棘手问题抛向群众,多次上演公投戏码。 在笔者看来,这种做法是决策层缺乏政治担当的体现,也验证了笔者早前的判断,即欧债危机进入到第三阶段,政治风险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实际上,笔者在2011年《欧元是否会重蹈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的覆辙?》文章中提到的,欧债危机的爆发实质上触及了三个根本矛盾,包括核心国与非核心国之间的矛盾,核心国之间的矛盾,选民与政党之间的矛盾。 而上述矛盾不断交错、升级,将欧债危机的演化大致上分为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核心国与非核心国之间(除了希腊)达成了财政契约,是个重大进步;其次是德国和法国协调了立场,欧洲央行加大干预力度,平息了金融市场动荡,为改革争取时间;最后便是选民与政党之间的博弈不断升级。 可以说,目前欧元区与希腊所面临困境,正是欧债危机带入了第三阶段的体现,而这也是最难以控制和解决的阶段。 不难发现,相对于三年前希腊公投选择留在欧元区,今非昔比,经历了漫长的谈判与对抗,如今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耐心都已经接近极限,希腊退欧的可能性已经空前加大。 在笔者看来,如今希腊与债权人的矛盾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调和。 一方面,持续三年的紧缩早已让希腊人民不堪重压,GDP持续下滑,工资大幅缩水近40%,养老金缩减50%,失业率高达26.6%,消费支出下降三成等等。 如此大幅的调整并没有给希腊带来走出危机的希望,反而使得经济表现越加糟糕,希腊民众对紧缩和改革政策表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整个希腊社会弥漫着消极和失望的气氛。 另一方面,债权国也开始对没完没了的救助和多次变更的政府心生厌恶。特别是德国态度发生明显转变,默克尔甚至放弃了"不惜一切代价将希腊留在欧元区"的诺言。可以看到,此次希腊问题再度升级,便与债权人强硬的态度关系密切。 实际上,对待希腊希望重新谈判的要求,IMF和欧元区不予理睬,对希腊提交的改革建议,如承诺逐步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在一年半内大幅提高增值税、养老金缴纳份额和对富人征税等,债权人也没有表示丝毫兴趣。 双方关系陷入僵局之下,本该有所担当的一国政府却不负责任的将皮球踢给民众,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不确定性。在此之下,市场陷入极度恐慌的状态,银行爆发挤兑潮。 6月18日当周,储户一周内从银行提出了30亿欧元存款,且6月22日当周平均每天有5亿欧元的存款外逃。情况危急之下,希腊总理齐普拉斯不得不宣布银行停业及实施资本管制以应对资本外逃,危机进一步升级。 正如上文所讲,欧债危机演化至今已经并非简单的经济问题,而进入政治博弈的阶段。 希腊命运如何演化与接下来的公投关系密切,从最新民调数据来看,多数希腊民众还是希望留在欧元区的,态度强硬、坚持与债权方对抗的人仍是未过半,这给本次希腊债务问题的解决留下一丝希望。 但是,退一步而言,即便此次风波度过,考虑到未来两个月,希腊还将向欧洲央行支付30亿欧元的债务,始终面临较大挑战。 按此逻辑,2015年的欧洲极有可能会经受希腊退出的洗礼,希腊确有可能成为第一个退出欧元区的国家,即便不是7月可能,恐怕也将为时不久。这种情况下,欧元和全球金融市场必然会经历一次明显冲击。 但是,投资者也没有必要为此过度担忧,考虑到雷曼倒闭引发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此次欧央行态度仍然坚决,相比已经对希腊退欧事件可能出现的负面冲击提前做出了政策贮备,并提出一切努力捍卫欧元的承诺,相信大量资金的注入会使得希腊退欧的危机降至最低。 相反,没有希腊的欧元区可能更加稳健,毕竟希腊其占欧元区整体GDP仅为1.8%,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欧洲债务问题化解的巨大不确定因素,反反复复消磨了债权人的信心,利弊权衡之下,其退出反而是有利于欧元区的进一步融合。 更加重要的是,目前欧元区主要大国经济金融基本面保持稳定,且欧元区财政与金融一体化程度有所加深,欧元区已经走出欧债危机最艰难的时期,笔者对于欧元区成功应对希腊退出有较强信心。 本文作者沈建光,经济学博士,现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