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枝红杏出墙来明明是写春色后来如


  "一枝红杏出墙来",明明是写春色,后来如何被人玩"邪"了?二流诗人改动陆游一个字,成就一首千古名篇,原诗反而被人淡忘!
  用来形容已婚女子出轨他人的词语很多,其中有个很俗艳的词,叫"红杏出墙",却最形象生动。其实,"红杏出墙"的本意并非形容艳情,而是春色的,它化用的是南宋诗人叶紹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后长期隐居于西湖之滨,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即为其代表作: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题"游园不值",说的是诗人想游园,却吃了闭门羹,连门儿都没能进门。"屐齿"中的"屐",是古人常穿的一种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我们也可以将其当作一则游园日记来读:江南二月,正是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一时来了游兴,想去一个朋友家的园子赏春叙旧,寻点诗情画意。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来到朋友家门前时,迎接他的,却是柴门紧闭,怎么敲门就是没人开。诗人本是多愁善感的动物,柴门久叩不开,他还在设身处地地替主人着想,"应怜屐齿印苍苔",大概是朋友害怕园子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才闭门谢客的。
  这个春天最无奈的事,莫过于趁兴而来,扫兴而归。但是,心事细腻的诗人,却于紧闭的柴扉之外,获得了意外惊喜:"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为园里的春色太盛,柴门短墙是关不住它们的,这不,眼前正有一枝红杏探出头来,向诗人传递着春的消息——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游园不值》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近代著名学者程千帆评介《游园不值》时也说:"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在中国诗歌史上,叶绍翁充其量只是个二流诗人,但是,他却凭借着一首《游园不值》而跻身群星璀璨华夏的诗坛,而《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成为万千读者长久引用的佳句,所以,换种说法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成就了叶绍翁的诗名。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令叶绍翁得以传世扬名的佳句,却并非叶诗人的原创,它的版权应该归于宋代的另一位诗人,有着南宁"中兴四大诗人"之誉的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以诗的成就为最,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者有九千三百余首。
  生活于偏安一隅的南宁,陆游对于苟且偷安的南宋王室是心怀不满的,心心念念的,都是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即使是到死,这种愿望也非常强烈,所以,在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的遗嘱,还是充满家国情怀的《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陆游海量诗作中,有一首名叫《马上作》的短诗,就被淹没在他创作的诗歌海洋中。其诗曰: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叶绍翁只是对陆游的"一枝红杏出墙头"来个一字之改,就成就了一首千古名篇,而陆游的原作《马上作》却被人所淡忘,实在是件令人遗憾的事。不过,《马上作》与《游园不值》相比,叶绍翁确实是略胜一筹,尤其是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有力铺垫,才突出了末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醒目、耀眼。
  在"出墙来"的前面加上了"关不住"这个"关"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一枝红杏"与"满园春色"相对,又显出春光的洋溢。钱钟书也说,"满园春色关不住"写得比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要新警。
  脱胎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红杏出墙",其本意原应也是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的景象,用以形容春色正浓的,后来为何却演化成妻子出轨之喻呢?
  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相关的诗词车载斗量,不乏"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消息雨声中"等名句。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骚客的赏识。为什么呢?杨万里有《杏花》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个非白非红,白里透红,很是厉害,活脱脱一股娇滴滴的羞涩样儿,自然容易引出诸多遐想来。而桃花,历来的形容词是"夭","桃之夭夭"么,泼剌剌的一片艳红,比"白里透红"的杏花少了很多含蓄。
  慢慢的,在古代文人那里,杏花不仅仅只是春色了,还是娇颜美色的象征。最早和杏花关联起来的有名美女,就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杨玉环马嵬坡下宛转而死后,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敛遗骸,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杨贵妃就被民间尊为二月杏花花神了。
  "红杏"与"墙头"又是如何搭上关系的呢?这得要先弄清"墙"在古代文人的心中是什么东西?关于"墙",古人也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姜夔·《少年游》)""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王安石·《杏花》)""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魏夫人·《菩萨蛮》)""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元好问·《杏花杂诗》)""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等等……
  在古代诗人那里,墙就意味着"隔"。墙两头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墙两头男女相隔,就是一对痴恋了。所以,"墙"是个很暧昧的东西——杏花和墙在一起,就是相互搭钩的暧昧组合。
  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通常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并且暗指这种出轨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嘛。
  宋代有个话本叫《西山一窟鬼》,讲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其中,形容女子时,就用了"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样的句子。元代的剧作家白朴还根据这个话本,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到了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
  到了清代,有个名叫李渔的文人,就更加胡说八道了:"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
  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就是特指婚内出轨他人的女子。与张恨水齐名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刘云若,还写了名作《红杏出墙记》,讲述的就是报社编辑林白萍的妻子林芷华出轨其好友边仲膺的故事。
网站目录投稿: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