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建立校园金融工作室的背景及意义,然后运用调查方法,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建立金融工作室情况,进而分析校园金融工作室的发展模式。 一、金融工作室发展背景和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下,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技术日益成熟,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金融市场错综复杂,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愈显加大。 大学生金融工作室通过现场教学、模拟操作和金融产品营销任务等多种的形式的锻炼,使得同学可以提前进入金融企业的工作状态,这有助于学生从工作室真正过渡到企业工作。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金融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金融投资实践能力,向金融企业输入更加全面的金融人才。 二、金融工作室发展的现状调查 1、建立金融工作室的高校数量不多 为了了解校园金融工作室发展的现状,本人随机抽取了省46所普通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1被调查的学校中可以看出,建立金融工作室的高校占47%,还没有达到总数的一半,说明目前建立金融工作室的高校数量并不多,较为缺乏,也体现了高校对金融专业类的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中,在建立金融工作室的高校中,公办学校高达97%,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相对于民办高校,公办学校在建立金融工作室方面较为重视,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好的學习平台。 2、对金融工作室的重视不足 调研小组针对金融工作室的开展情况,对建立金融工作室的学校进行的调研,调查情况如表2. 调查结果发现,仅有19.86%的学生认为本校非常重视校园金融工作室的发展,超过5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视一般。这一结果与目前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吻合。学校对金融工作室发展的忽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3、校园金融工作室创新力度待加强 虽然有很多高校建立的金融工作室,但很多学生认为金融工作室特点不突出,缺乏创新,发展缓慢。仅仅10.39%的同学认为本校的金融工作室有自己特色所在,其余大约90%的同学都认为本校的金融工作室缺乏创新,与其他社团没有很大区别,这是阻碍校园金融工作室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校园金融工作室的发展模式 1、校园金融工作室从模拟项目走向真实项目 金融工作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的来说,金融工作室发展模式从模拟项目走向真实项目。一般校园金融工作室发展模式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校园金融工作室发展模式阶段表 校园金融工作室发展的建立期在教师工作室中实施,原因是在这建立初期主要依靠校内教师的名气和声望进行发展项目。随着校园金融工作室的不断发展,第一阶段教师工作室与企业对接程度不够深入、真实项目难以为继的矛盾愈发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由校内名师和企业技师合作成立的双师工作室应运而生。第二阶段双师工作室的企业专业人员来源于工作一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真实项目"和"真正使用"的要求。随着工作室的继续发展,建立于企业的工作站就成为工作室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工作站成为企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满足"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正使用"的"三真"要求,人才培养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成为工作室发展的高级阶段。 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金融工作室正处于成长期 调研小组通过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金融工作室的调查,调查结果与金融工作室发展阶段表对比,发现该校金融工作室正处于成长阶段。 调查情况如表4.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金融工作室是成立于2015年,主要进行学生指导、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工作,并以企业公司跟社团组织结合,创立学生平台为特色。在金融工作室建立初期,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进行财富沙龙系列讲座,举行中信杯投资比赛等等。目前,金融工作室处于建立期向成长期过度,发展模式为双师型工作室,主要聘请校内教师以及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工作室成员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企业的金融产品的营销任务,进行一系列的真实项目实操,例如共同基金申购。 3、校园金融工作室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 金融工作室的模式发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只需将校园金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直接应用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自然会形成金融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关键环节,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与反馈,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这就表明校园金融工作室发展模式走向人才培养模式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要对除教学模式以外的其他环节进行系统修改。因此,从校园金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走向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四、结论 面对着目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各高校急需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金融综合能力,金融工作室的发展和完善正是重要的渠道之一。金融工作室的发展,需要高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的同时,也需要企业的紧密协助,通过紧密合作促进高校发展的同时,也不断为社会为企业输入更多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