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怀念妻子苏轼写下千古相思之作相濡以沫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我们对于苏轼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文学作品。小编今天便通过苏轼写给妻子王弗的一首词《一斛珠·洛城春晚》,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他的爱情方式。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结为伉俪。《一斛珠·洛城春晚》便是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进京考试时,途径洛阳怀念妻子所作。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苏轼对其妻子一往情深的相思。全词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具有一种结构的回环美。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一斛珠·洛城春晚》:
  洛城春晚。
  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
  独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
  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
  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上片即景生情。首句"洛城春晚",点明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间和地点。即嘉佑元年,苏轼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时,见到晚春景物有感而发。下文中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均为围绕"洛城春晚"铺开描写,所以也可以说这句"洛城春晚",总领全篇。
  "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意思是说,垂丝的杨柳杂乱无章地遮盖了华美楼房的一半,小池中轻风吹起的波纹都成了条条花样图案。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看起来纯粹写景,实则暗含了苏轼与妻子别离的相思。"垂杨乱掩",仿佛给苏轼蒙上了一层孤独的况味。"小池轻浪",则是苏轼因为相思,即便要应试,心中还是产生了涟漪。
  接下来的两句"独下花前,曾醉离歌宴",则是触景生情。它是苏轼由眼前的"花前",想到了和妻子别离前的幽情。根据苏轼后来的《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载,王弗聪慧过人,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不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却是每当苏轼读书时,都陪伴在旁,见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其他生活之处,她也是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可以说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下片则是由情入景。"自惜风流云雨散",意思是说,苏轼特别珍惜与妻子往日美好的幽情,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离别之后风流云散的现实。"风流",指美好动人的男女私情。这句词在这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照应了前面所说的"曾醉离歌宴",又为下面描写离别后的情思做了铺垫。至于具体的"风流"便如上面《亡妻王氏墓志铭》所说。
  紧接着两句"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则是从相思之情联系到眼前的景物上,即眼前的关隘山岭阻隔了我们的身体,但我们的爱情却是无法被隔断的。等到你我相聚,一定要共同游赏美景,再不分别了。由此可见,苏轼与王弗爱情的坚贞不渝。
  最后两句"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意思是说,你要我说相思得程度如何?那就是望呀望呀,望不到昔日西楼前,你那身轻如燕的倩影。"西楼燕",指昔日居住西楼的王弗。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苏轼对妻子的相思情深。苏轼与王弗这种互爱的爱情方式,在封建社会尤为难得。但它却是爱情的正确方式。
  综观这首词,通过苏轼对其妻子的相思之情,它反映了苏轼的一种美好爱情面貌。这种时刻记得她的好,以互爱为前提,相濡以沫的爱情,还是令人向往的。对于苏轼这种爱情方式,你赞同吗?
  图片来自网络,为电视剧苏东坡剧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站目录投稿: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