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战役,称帝之后的刘备,为了报关羽被孙权所杀的仇,起兵进攻江东,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场战役最终还是孙权获得了胜利,刘备不仅没有讨到好,自己也病重逝世,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但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却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这不禁让人疑惑,诸葛亮身为刘备的军师,为什么刘备不把他带上呢? 之所以有人觉得,刘备发动的夷陵大战,应该带上诸葛亮。是因为,一者,诸葛亮在后世被过分神话,尤其是对其军事指挥才能,夸张得非常厉害。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身患重病之际,把整个蜀国托付给诸葛亮。所以,大家都觉得刘备该带上诸葛亮。 但实际上,刘备没带上诸葛亮,是因为他对战争的看法,对诸葛亮的看法,和我们是有很大区别的。 先说刘备对夷陵大战的看法。 我们认为,夷陵大战是三国时期决定三国走向的三大战役之一(另两大战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前三国与后三国的分水岭。但是,刘备其实并不这么看。刘备认为,这确实是一场重要的战争。不过不是前后三国的分水岭,而是他走向统一全国的重要一步。换一句话说,他对战胜东吴,有必胜的信心。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刘备刚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并且不久曹操就去世。蜀汉的势头,是当时最强劲的。 第二,东吴的实力是三国最弱的,虽然东吴偷袭荆州得手,杀死关羽。但是那不过是一次偷袭而已,是关羽大意的结果。如果关羽谨慎一点,或者关羽并不北上攻打襄樊,东吴未必有机会。 第三,东吴一片讨饶之声。东吴不但反复来信求和,东吴的知识分子也不断来信劝说刘备。最有名的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给刘备写的那句话:"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诸葛瑾的话说得非常对,而且基本上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帮刘备分析,让刘备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但是在刘备听来,完全是另外一种味道,是明显的讨饶。所以这反而更增加了他攻打东吴的信心。 第四,刘备刚称帝,他对自己的影响力足够自信。在刘备看来,曹丕称帝是僭越,是篡位。正因为曹丕是僭越,他才称帝。那时候,他代表汉家正朔,是天子,是天下之主。他前往讨伐东吴,天下人都会支持他,东吴也会很快俯首称臣。 第五,刘备想夺取天下的心情非常急迫。刘备虽然称帝,但他可不想当汉中王、成都王,偏于一隅,他要获得天下。那时候刘备已经60多岁了,活不了几年了。他讨伐东吴,表面上是为关羽报仇,真实意图是想灭了东吴,获得南方半壁江山。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由于刘备很骄傲,很自信,因此,他对诸葛亮存在的意义,看得并不重要。他怎么看诸葛亮的呢? 第一,诸葛亮反对攻打东吴,和刘备的意见不统一。 诸葛亮反对攻打东吴,让刘备非常不理解。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时,给刘备分析的战略思路是以益州为根据地,同时拥有汉中、荆州两个箭头,两边遥相呼应,北伐曹魏,最后获取天下。但是现在荆州丢了,诸葛亮却反对他去拿回来,诸葛亮前后的思路是有问题的。因此,在刘备看来,诸葛亮这是怯懦的表现。 既然诸葛亮反对,当然带在身边是不恰当的。带着他,只能扰乱军心,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他不带诸葛亮。 第二,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出谋划策能力并不认同。 刘备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呢? 一是刘备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安邦定国的宰相之才,比如制定法律,甄选百官,奖励生产,负责后勤。这些是诸葛亮最适合干的。在前敌指挥,出谋划策方面,诸葛亮并不在行。 二是诸葛亮是一个战略家,但不是一个战术家,更不是一个坚决的战术执行者。他可以把控天下大局,但是在攻城略地上,其实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而刘备去打东吴,就是要攻城略地。 三是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把政务交给了诸葛亮,却把军事交给了李严。由此可见,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并不认可。 而事实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这个评价,其实是不错的。从后面诸葛亮指挥的北伐之战来看,他除了稳妥谨慎以外,很少有奇谋。因此北伐战打得并不成功。 第三,诸葛亮必须坐镇成都,稳定成都。 刘备虽然自我感觉是天下之主,但其实对益州来说,他只是个外来户,益州的老百姓,益州的豪强世族,对刘备口服心不服。如果把诸葛亮也带走了,成都必然会后院起火,那他就危险了。 事实上,刘备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当刘备在发动夷陵大战的时候,就有人造反。后来,刘备去世后,蜀汉更是有一半的郡县反叛。 而坐镇成都,稳固大后方,除了诸葛亮,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人选。 虽然如此,刘备不带诸葛亮,实在是一个大错误。诸葛亮固然前敌指挥的能力不行,军事谋略不高,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如果谨慎的诸葛亮在头脑发热的刘备身边,断不会让他连营扎寨,刘备可能还输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