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13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和美国工业卫生协会(AIHA)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美职业卫生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广州举办,主题为"共享职业卫生创新发展"。 本届研讨会围绕中美职业卫生现状、政策及发展规划,全球职业卫生管理实践等议题,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的300余名政府官员、职业卫生专家、学者出席,探讨交流国内外职业卫生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方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原副局长杨元元、美国工业卫生协会主席史蒂芬·莱西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全球职业卫生管理新进展 美国 煤矿粉尘监测法规规定矿工粉尘连续性监测 在美国,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健康法》规定增加煤尘监测,但是煤尘暴露的情况没有改变。美国实施了每周5日,每日8 h的煤尘采集监测。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NIOSH)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米什勒通过视频演讲,介绍了美国煤矿粉尘监测法规的最新进展。新规定于2016年4月1日实施调整了暴露煤矿粉尘限值,由2 mg/m3降到1.5 mg/m3;针对通风和粉尘控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增加了连续性地使用个人粉尘控制的井下监控措施。通过新的个人粉尘监控器,矿山安全健康管理局(MSHA)可以测量30 min间隔的读数和全累积的剂量。 米什勒强调,30 min的数值很重要,可以看到矿工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时间以及30 min的暴露量。之所以不再选取一天的平均量,原因在于矿工在一个班次会发生从高暴露地区走到低暴露地区,摄入量是不一样的,因此防控措施也是不同的。比如,矿山安全健康管理局的一名矿工的连续采集数据,其一个班次前30 min与后30 min煤矿粉尘的暴露量非常高,如果以原来的方法来测量的话,整个班次就是0.79 mg/m3,但如果实时来看,前后达到了3 mg/m3。通过实时、连续地监控,可以看到,矿工这个时间是刚好经过矿区,那么就可以通过控制进出矿区的时间来控制粉尘的暴露量。 新加坡 构建全方位工作场所安全与健康 为应对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对工作场所健康安全的影响,在新加坡越发重视工作场所风险识别,减少风险暴露,发现和预防风险,更健康地管理劳动力,使劳动力更持续地工作。新加坡人力部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局局长何祥兴认为,在未来,健康和安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应构建全方位的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形成三方机制,整合各方资源,转变思维,不仅关注职场安全,也要关注职场安全对工人的全面健康的影响。 香港 推行"身心健康 工作卓越"工作压力管理 香港生活和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很多在职人士不可避免产生工作压力。2015年,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职安局)推出"身心健康,工作卓越"计划,推广了心理健康培训,协助企业员工深入体会及掌握强化精神心理健康,战胜压力的方法。 探索新职业危害及解决方案 低成本3D打印机的潜在暴露与风险 三维制作涉及3D打印机、切割机和雕刻机的使用。大部分设备依靠高温冶金处理,把材料和细丝融化,并重塑成预设的形状。三维制造成本降低带来了更多的应用,来自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大学王博士的研究团队,通过将低成本金属与热塑性塑料3D打印机、雕刻机和切割机放置在封闭室内,对其产生的烟气进行测评,发现了高排放气溶胶与超细气溶胶的问题。 王介绍,随着时间延续,气溶胶的排放和分布进入到人体并累积,对暴露人群产生危害。他建议,在使用低成本的3D打印机和热塑性3D制作时,应注意避免气溶胶排放超标,并保持良好的通风,加强个体防护措施。 甲醇的安全处理值得关注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可作为替代能源,在全球被广泛应用,预测 2016 年的全球需求量为 8 000 万 t。在世界范围内,90多家甲醇工厂,每天都会有1.25亿L的甲醇被作为化工原料或运输燃料使用。中国占世界甲醇生产和消费量超过50%。中国有 16 万辆车使用甲醇燃料。 甲醇有两个安全风险:有毒和易燃。甲醇通常通过皮肤接触、呼吸、吞服和眼部接触进入人体。全球甲醇行业协会李东鹤先生分享了甲醇行业的个人防护和甲醇的安全存储方面的最佳实践。 李东鹤介绍,为避免甲醇带来的健康风险,工人需要穿戴防火服,佩戴复合膜防化手套或一次性0.9 mm丁腈手套,带侧面防护罩的安全护目镜,佩戴呼吸器,穿防护靴,实施全包裹防护;注重火灾风险管理,当甲醇泄漏后,应从四周用水稀释,并安置消防设施。 关于甲醇的安全存储与运输,李东鹤介绍,一般情况下,甲醇保存在罐区或顶部接地的浮顶罐内,应当注意对罐体进行接地处理,以免产生静电危险,所有存储材料均需要护堤装置的保护和充分的通风,要使用不会产生火花的工具和设备;运输甲醇,应当对存储罐进行接地处理,以免静电打火,切勿吸入蒸气、喷雾或气体,处置甲醇后,彻底洗手,避免接触眼部、皮肤或衣物。 化学危害暴露的职业危害防控挑战 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夏昭林介绍,我国存在苯、氯乙烯、丁二烯、甲醛、镉、镍等百余种致癌物或致癌生产过程,作业人数众多。研究表明,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下,不同地区苯、氯乙烯、丁二烯等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监测结果均分别较对照工人显著增加。当前我国常见化学致癌物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致癌物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缺乏针对性检测项目。 美国Sumerra公司亚洲区运营总监乔·大金先生,有着超过10年的国际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咨询经验。在以往的工作中,制定并实施了大量的抽样方案以评估制造业、工业和商业场所,分析工人面对的化学物及人身伤害。但由于化学品信息的缺失,给化学危害暴露评估带来了挑战。他指出,检测暴露的物质是评估风险的基础,因此也是减少风险的方法。检测时,要求职业卫生医师首先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基本阐述。然而现实中存在化学物质复杂、信息不够准确等问题,比如安全数据表提供的成分不准确或难理解的数据;复杂的化学物质或污染,可能导致不确定的风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不当等,在这些困难下,可能导致暴露物质阐述错误、风险控制不足,以及潜在的职业疾病或伤害。 实时可穿戴传感器预防和控制纳米材料健康风险 纳米颗粒通常小于100 nm的直径,其表面特征可以与环境中的污染物产生反应,或吸附这些污染物,也可以携带药物穿过血脑屏障。人们尚未很好地研究纳米颗粒的毒性物质和排放标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Chu博士针对于此,开展了可穿戴式粒子传感器的研究,通过数据收集,为颗粒物监测创建实时、动态的地图,可以实现对颗粒物的监测,为工作场所提供全方位的危害预防机制。 跨国工程项目的HSE应以保护工人为根本原则 跨国工程项目往往由不同国家的工人共同完成。会出现不同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群体间的HSE信息沟通,以及HSE前期规划。 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加拿大访问学者劳伦斯·史维哲曾担任一家中国建筑公司的HSE管理者,在撒哈拉沙漠项目和斐济项目中,由于前期的沟通不畅,且工程地处偏远地区,适当的工业卫生个人防护装备很难及时运送,硅石粉尘的工程控制未能够良好规划与实施。 史维哲建议,在跨国或本国工程项目中,业主应当以保护工人为根本原则,承担工人伤亡、职业病以及设施故障等责任,确保承包商有高效运行的HSE项目并将其作为投标、招标过程的一部分,充分考虑供应链和灾害风险分析。同时,在招标投标、前期动员和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业的安全工程师和职业卫生医师参与。 编辑 秦运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