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对手机话费月平均消费100-150元的同学,学校建议采取降级处理;对月平均消费超过150元的同学,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 对江苏大学依据话费多少甄别贫困生的做法,有人点赞,有人质疑。对此,我们不必忙着"吐槽",不妨理性善意地看待学校这一做法。 资助贫困生是国家的一项暖心兜底政策,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但这项好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够精准"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个别学生特会装穷;有的是因为个别学生会拉拢关系,深得师生欢心,投票或民主评议得票较高;还有的是有学生能够出具各种名不副实的"贫困证明";也有班主任或相关工作人员、主管领导徇私。客观上讲,贫困生认定是各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由于范围广、数量大、依据材料真伪难辨、筛选困难等,资助贫困生的名单里难免会掺入一些非贫困学生。 为此,江苏大学依据学生话费多少甄别真伪贫困生做法,的确值得一试。其意义主要在于:这是贫困生名单确定以后,高校还会继续跟踪监督与进一步辨伪,这是学校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纠正失误、查缺补漏、务实求真的积极作为。姑且不论此办法是否科学到万无一失,仅就其对国家财政及真正贫困生负责的态度来说,就该让人致敬。比照一下,不少高校一旦定出贫困生名单后,就万事大吉,"高高挂起",从此不再过问,更无跟踪监督。那么江苏大学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值得称道吗? 依据话费甄别真假贫困生,虽不会精确无误,也不是唯一标准,但不失为一个重要参照。在离不开手机的年代,话费多少往往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对外交际量和节俭状况。就大学生来说,打电话的费用一般不会很多,并且,从新闻报道可以看出,江苏大学并未以话费为唯一标准,超过150元消费的人数为64人,最终只有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可见,学校对此还是十分审慎的,还有其他考量和依据,也考虑到了部分学生的特殊原因导致话费超高等问题。 当然,若想真正摸清贫困生申请人的"家底",最可靠的办法是通过家访、走访学生家庭、邻居及其父母所在单位,通过实地考察得来的数据才最保险。单靠学生处一时肯定忙不过来,这些都需要高校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无论怎么做,不浪费国家财力,做到精准扶贫才是最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