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校本教研的含金量怎么提高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校本科研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基层学校的许多研修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从教研内容看,研修活动不外乎"学期初制定计划,组织教师上示范课;段考后进行试卷分析,再安排几场专题讲座;期末进行工作总结"。从教研形式看,校本科研则难逃"听课-评课"和"听报告-议报告-写心得"的套路。这几乎成了当前众多学校校本教研的常态。
  就学校而言,出现如此尴尬境况的原因何在?
  首先,学校管理缺乏创新思维。基层学校对校本教研存在以下三种不足取的态度。一是不敢改。校本教研要有实效,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给予诸如评优、晋级、晋升等方面的考核加分,但在论资排辈的学校教育生态之下,这种做法往往会触动部分教师的"奶酪"。于是,学校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再找麻烦。二是不会改。众多学校明明知道校本教研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努力改变,但跟风现象特别严重,今天东南风,明天西北风,这些教研措施因为不符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结果"画虎不成",只得改弦更张,重走老路。三是改不下去。学校管理是系统工程,一些管理者要么缺乏教育情怀,要么缺少先进理念指引,要么受行政化影响,没有健全管理制度,而使校本教研改不下去。
  其次,教师缺少研修的热情和能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研修并没有成为教师的专业自觉,即使去"研"去"修",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同时,"教教材"在基层学校依然普遍,一套教材用多年,除了研读教材,就是教材研读,致使教师缺少了研修的热情。时间一长,就进入了"越不想研水平越差,水平越差越不会研"的恶性循环。
  再次,教育评价使教研庸俗化。学校中有竞争也有合作,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但当下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大多是在学校内部围绕教师个体来进行的。这种机制之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我的经验、我的智慧,你学会了,我还靠什么?让教师通过研修来提高竞争对手水平,把自己的"蛋糕"分给他人,确实勉为其难。同时,考试分数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较大,校本研修也总是围绕着提高学生成绩而进行。上述两种因素的存在,使教研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庸俗。
  基于此,规模学校的校本教研可做以下尝试:
  一是打造研修共同体。把学校学科组教师或者连片学校的相同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打造研修共同体。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促使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同时,在共同体中设立首席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使研修不偏离科学的轨道。
  二是推行主题式研修。研修共同体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推行问题导向的主题式研修。对基层学校、一线教师而言,研修本身就应该接地气,所以要以问题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以诊断为手段,确定研修主题。
  三是倡导研修方式多样化。在多元化的今天,每位教师的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研修方式要力求多样化、个性化,避免模式化。近期,我在学校建立的"草根教研沙龙"就收到了良好效果。沙龙以"像教师一样工作"为目标,以阅读—反思—写作为切入点,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看似松散的研修组织,却集聚了我校教师中的"绩优股"和"潜力股"。教研沙龙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它激发了教师的研修热情,同时采用了多样化的研修方式。而对于规模较小学校乃至教学点的校本教研,可以"课堂实录"为切入点,通过教师"记实录、悟实录、用实录、评实录"来提高研修的含金量。
  有了上述改变,提高校本教研的"含金量"则指日可待。
网站目录投稿: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