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马陵之战这场战役其实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了,这场战役对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来说可以说是起着非常大的重要性决定的,在这场战役之后魏国的实力有明显的下滑迹象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1、强国皆有自强之道,弱国多由自取灭亡 战国之魏,与赵韩分晋而开启战国而别春秋,身处四战之地而图谋自存,一个名为魏斯的国君称为魏文侯,变法图强,始有强大之魏,伐秦而取河西之地,败楚而底定中原,攻灭中山奄有其地,一时气象,当其时,破灭中山以之封给儿子,大宴群臣,任座反对,将他撵出去,再问翟璜,何者之君,翟璜说仁者之君有直者之臣,任座是也。下是下阶亲迎任座,气度恢弘如此,治国如何不泱泱?独任魏悝变法,以西门豹治邺,以白起为将,练重甲步兵名称魏武卒,用对一人国而强,何况数人?27年后,惠王名罃者即位一改治国大略,四处出击而以邻国为敌,用错一人庞涓而国家消亡,这个不思进取的小人治军,唯知以蛮力攻坚克难,连投奔他的同学孙膑都被他剔除了膝盖骨,因为妒忌,手段之残忍,臭名千古,逃到齐国的孙膑,以齐技击之军,使用铁兵器的轻步兵,妙用战法,增兵减灶,诱其马陵,将其十万大军一举荡平,这个小人畏罪自杀,以其可耻的失败,宣布了魏国的灭亡。用错一人而国败,魏惠王正是这样的例子。 2、选将料敌 战国七雄图强,无不以名将治军,开启作战思想变革,大思想家荀子有评,"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思想家可能被魏武卒早期的胜利惊恐非轻,是做此说,当其时,魏武卒有一万人可横行天下的说法,流行一时,曾打败秦楚等多国,然而时间进入惠王漫长的统治时期,变得日趋骄狂,国家富了,其兵仍以重步兵为主,战法相当呆板,虽能胜人一时,但不足于适应兵强的需要,这样一支以重步兵为主的国家军队,尚望吞并韩赵,一向天下,是不可而得的。所谓有什么样的王便有什么样的将,兵者国之大事,首在选将料敌,然而大将庞涓也是一个骄狂之人,毫无治军之才,首败桂陵,上当受骗,毫不接受教训,惠王仍然重用不疑,再败马陵,终得身死国衰。魂舞大漠以为强兵之法,不唯于装备,更在战法创新,作战思想的落后,是造成魏国衰亡的关键原因。庞涓与孙膑,作为同门师兄,二人战法迥异,即作战思想先进性的差异,庞涓之败即败在重装步兵身上。 3、创新战法 公元前354年赵国伐卫,魏国出动主力大军围攻邯郸,顿兵城下一年而不知转换战法,早成为疲惫之师,于是形势发生了多不利魏国的变化,齐国徉攻燕国,在虚晃一枪后悄然回师,鼓动宋、卫二国背弃魏国而反攻魏之襄陵,这个时候,骄狂的惠王仍不知改变打法,直令在茬丘(山东聊城市东北)监视齐师的庞涓重兵集团向卫国发起攻击,攻击卫国之势尚未形成,齐以偏师徉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伏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又以弱师围攻平陵,庞涓不知是计,奔袭大梁击溃齐师,不知是计,紧咬住齐师不放,一路尾追而来,正陷入齐师包围,这便是有名的一个成语,围魏救赵。魏军本来是重装步兵,根本不熟练轻步兵打法,加之师疲马乏,陷于齐师既设地形之中,焉得不败。魏国不知审势,更不察战场形势,早已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只拼蛮力,被对手调动得团团转,而懵懂无知,可见,轻步兵对而重步兵,在战法上是极具创新优势的。魏军在桂陵的战败,即能充分证明齐技击、轻步兵战法的灵活性。战败丧师以后,若问魏国总结了哪些教训,战法上有哪些检讨,可以说根本没有,这就为未来的大败埋下了重要伏笔。 4、兵败马陵 桂陵战败13年后,即前340年,魏国36万重步兵毫无任何改变,恃武逼攻韩国,韩国不敌,打一仗败一仗,这时齐师再来救援,魏国派出的同样是大将庞涓,以十万之师向齐师杀来,所奇怪的是,救援韩国的齐师一触即溃,步步后退,庞涓的看法,在魏国强大的重装步兵面前,天下无敌,根本就不把齐师放在眼里,也许十多年前的事早已忘记,也可能那次吃亏不大,看不出孙膑的设计,在齐师溃退的阵地上,他令人详细察验了齐师埋锅造饭的灶坑,第一天共有10万多个,第二天即减为5万,第三天更少,不足3万,于是判断齐师为真的溃退,便舍弃重装步兵放胆追击,天晚追至马陵(今山东莘县南),遭遇伏击,魏军大败。可能此时的庞涓有了一丝战法的清醒,也有了盲目轻视敌人的后悔,史载兵败自杀,此役齐军共歼灭魏国精锐十万多人,从此一蹶不振。从根本上来说,如日中天的魏国,国运的终结,正归自治军的失败。以后秦人牢记了魏国的教训,终得一统天下。不知大家看兵马俑的时候是否能发现,秦之虎狼之师,都是些轻装步兵,甲胄之士不多,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秦人故意为之,魂舞大漠倾向于后者,没有战法的革新与创新,秦国赢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