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其实就是指水磨调,在戏曲中经常被用来指代昆曲,因为昆曲的腔调听起来细腻软糯,就像南方人爱吃的水磨糯米汤圆一样,因此就有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别称"水磨调"。水磨调有着南方人独特的语言腔调,最初是由苏州语音为基础结合了民间乐曲而来,韵律大多都比较慢,一个字可以唱出头、腹、尾三个转折,节拍最慢的甚至会出现四分之八拍,就像是石磨在缓慢的研磨小米一样,昆曲才因此被称为水磨调。 水磨调是谁创造的 水磨调早在明中期就已经诞生,但并非是凭空出现,主要由顾坚、魏良辅等人,将当时被称为"四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进行了改良,才逐渐流传开来,昆山腔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声腔"中唯一一个留存至今的曲艺,它分别吸取了其他的三大声腔的特色,并将昆山腔抑扬顿挫、绵软悠长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水磨调。 而昆山腔最早是源自江苏昆山,至今已经有六百年的历史,主要是源自当地歌舞文化,在唐宋时期,昆山就流行着歌舞伎,百姓经常会以伎乐来送神,后来便逐渐形成了昆山腔,直到明朝初期,因为海外通商的发展,才将其流传到各地。 水磨调是什么唱腔 水磨调就是昆山腔改良而来,主要发挥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旋律,将原本的昆山腔中清丽悠远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使昆曲显得更加转音如丝,听起来的感觉就像声音在水中细细的打磨过一样; 二是演唱,非常讲究咬字的圆润和清细,音调的抑扬顿挫极其明显,讲究一种平上去入的回旋感。水磨调在《浣纱记》后才被快速流行起来,在明初逐渐的取代了其他的四大声腔,成为了当时的声腔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