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的。当天的会议还决定了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不久,国家部委的相关领导也表示,《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实际上就是紧贴《中国制造20259相关要求来制定的有关装备制造业在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方面怎么进行提升的专项规划。 还表示要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要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一、中国制造大国的历史回归 2011年3月,美国著名经济咨询机构HIS环球透视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在2010年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在当年的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中国和美国分别占了19.8%和19.4%。 2016年3月,美国《财富》网站预言,2020年美国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强国。不久,德勤全球与联合国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公布的E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也预测未来5年美国将有望超越中国,重新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而中国将退居第一。 众所周知,中国早在1830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当时,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约为30%。自那以后,随着"康乾盛世"的消失,中国制造业发展也趋于停滞。与此同时,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技术的进步,英国迅速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并保持了约50年的辉煌。1885年前后,新兴大国美国登上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位置,并保持了约一个多世纪。而在这期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却从1830年的30%降至1900年的6%,在1990年后进一步降至3%以下。 因此,对中国在2010年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西方人的眼里的确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标志着"经济史上一个500年的周期已经走到尽头"。 纵观一千多年的世界现代史,自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基石,它的强盛与否不仅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说,没有一个世界强国不是因制造业强而强,因制造业衰而衰。 鉴于此,我国在建国60多年的时间里,奋发图强时不我待,使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业产值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政策宽松和优惠的大环境影响下,在海外资本的大规模涌入,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下,国家又承接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的10多年里,依托庞大的出口市场,中国迅速建立起从纺织、轻工到钢铁、电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一跃成为"世界工厂"。 有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 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 201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20%以上,中国机械制造业中有4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因此,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的发展,总体规模的大幅提升,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成为了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2015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会议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所面临风云变化的大背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远景规划目标。 同年的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以提质增效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并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二、"市场"和"创新"是中国制造的两个关键点 《中国制造2025》在规划中提到,"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正是基于这种特殊形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任重道远。 笔者认为,要使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保持中国制造业在世界领先地位。必须在"市场"和"创新"两个重要方面下功夫,而且这也是发展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点。 具体来讲,第一个关键点"市场"对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 我们先看生产方面。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陆续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备的供应链。从小到螺丝、螺母大到液晶显示屏,都能以低廉的价格和最短的时间得到配送。而美国的完整程度仅为中国的94%左右,日本更是不足中国的90%。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系统性的竞争力,中国有超过14万家机械供应商,7.5万家通信和设备制造商,10.4万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供应商网络规模超过日本的五倍。所以,已故的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曾直率地对奥巴马总统说,鉴于"中国在供应链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美国要想在制造业上与中国竞争是"不可能的",而这样的配送都是市场需求催生的。 再从消费方面来看,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之风,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越刮越猛,从主要西方国家又刮到了世界其他角落。这股"需求"之风足以让中国继续在制造业头把交椅上保持一段时间,从而保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在当前以及未来五年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另外,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还告诉我们一个关键词: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全方位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涌现了一批专业性强、理念新的创新科研团队,基本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以创新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和扩大,获取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建立了效能强、效率高和费用低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出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也开辟了新的市场。 比如创立于1992年的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 中联重科坚持"高端导入、重点突破、全面赶超"科技创新战略,通过高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攻克工程机械行业世界性科研难题,推出许多世界级产品,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被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得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联重科年研发投入超过年销售收入的5%,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每年突破60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仅2011年上半年,每天申请专利3-4项,达626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49件,申请国际专利138件。 另外,还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与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今年4月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空间3D打印机,并于日前在法国波尔多完成了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其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超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3月26日运至国际空间站的升级版3D打印机打印尺寸。 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许多事件和实例再次证明了,"市场"和"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标准引领,开启中国制造业升级之路 标准被认为是世界的通用语言,也是装备制造业成败的关键。当今全球市场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但目前我国产品设备许多还是采用国外标准,尤其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及合格评定体系研究方面更显缺失和薄弱,在精密化、自动化、移动化、数字化等方面的可靠性和满意性上与国外差距也很大,因此导致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更无法摆脱对国外的依赖。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标准9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我国占比仅1%。另外,由于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 由此不难看出,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标准的竞争。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德国的汽车、厨具,瑞士的手表、军刀,日本的家电、数码相机,美国的计算机、网络产品,等等,为什么都是世界级高端品牌产品,就是因为他具备了世界一流的制造标准、工艺流程及丰富的制造经验和独自的特色,才被世人所认同。 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标准上的差距。正如人们所议论的: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因此建立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与合格评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 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这意味着,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我国将坚持标准引领,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由此可见,我们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打造世界级、国际领先的装备制造业意义重大。 此外,我们还以广东省为例。他们在加快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同时,正在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准备打造10个左右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化基础制造与成套装备,重点培育一批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在建立示范引领区时,他们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全省推广示范引领区的建设标准和试点经验。 还有隶属中国科学院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在自主研发生产的复合型机器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而前几年公司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看准市场前景积极修炼内功,注重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在今天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他们生产的机器人产品脱颖而出,满足了市场需求,提振了生产积极性和自信心。 另外,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布局,各项行业标准的陆续出台,我国的高铁建设、核电建设、机器人生产、风电等新能源业务,也都在陆续建立和实施本行业的生产标准。 总之,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只有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促进中国制造业朝着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