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鼓励引导师范生深入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4月12日人民网) 教育教学是项特殊的工作,从教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坚定学生职业信念,提升未来教师职业情操的重要方式。《意见》对实习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顺应教育规律,适合教师培养实际,对提升师范生素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让师范生走进中小学跟岗实习,完成实践性教育研修,是一些师范院校的常规做法,也是我国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然而,这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师培养机制,在有些高校并没有得到落实。一些学校将实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学校,完成一系列的实习任务。因为没有相应的实习目标,没有对教育实践进行系统指导,没有严格的实习评价机制,有些学生借实习之机,或从事非教育工作,或在家苦读考研,或全力应聘,以至于实习工作流于形式。要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必须杜绝"放羊式"的实习,强化教育实践的组织、管理、评价与考核。 首先,应加强实习工作的组织。要通过协同教育,建立师范生实习培训基地,实行教师培养合作共建机制,促使师范生实习培训定点化,努力保障培养效果与质量。在师范生实习培训基地的选择上应当多元化,不仅涉及城区优质学校,还要包括薄弱学校与农村中小学,促使师范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提高实习工作的全面性与广泛性。 其次,要强化实习工作的指导。师范院校应当明确学生深入学校教育实践也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学生聘请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严格落实实习培养任务,切实加强实习工作的指导。让师范生通过跟岗实习、校本研修、顶岗教学等方式,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育实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再次,要严格实习工作的考核。考核评价是保证师范生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师范院校要结合师范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评价的方式既要突出实习工作的过程性监控,又要体现教育实践能力的结果性考核;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多个板块,体现全面性;评价主体要涉及教育对象、辅导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多个层面,体现多元性。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可以端正学生实习态度,严格实习流程,完善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