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少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近时期便显出发展快、规模大的特点。但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还没有完全打破,许多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职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素质教学设备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审视。本文针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改革的思路、举措与建议,以促进中职教育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程;设置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对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定位,联系实际,统筹兼顾,协调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1]。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现状 1、强调专业,轻视基础。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旨在培养新型的懂技术,能操作的专业过硬的实用性人才,从目前中职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过度强调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的倾向。中职学校师生重技轻文,另和教育主管部门近年调整职校课时结构有关系。根据调查表明:中职学校文化课与专业课课时比例由原来的5:5逐渐调至目前的3:7,这无疑将文化基础课摆在了次要位置。即使如此,还有部分学校任意刪减或占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时效,显然把文化课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 2、忽视就业,有滞后性。目前部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与应用脱节、不注重综合素质课程等现象,没有体现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中专、职高和技校三类中职学校隶属不同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各类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么闭门造车,要么盲从其他学校,甚至照搬照抄。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相对陈旧,影响了中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实现。课程内容和实用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些实践性强的教材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的发展和变化,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3、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目前,有部分中职学校为尽可能多扩大招生规模,不顾自身实际,片面追求专业数量和课程数量,对社会热门学科课程盲目跟风,很少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开设次类专业及课程的硬件条件,导致只有课程数量而无课程质量的大而无当的课程体系。不仅如此,学校对新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论证,优势课程、特色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设置难以开展,无法保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再加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落后,造成教学质量低,学校培养特色不明显、市场认可率低,学生就业困难等严重后果[2]。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须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教育部明确指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设置思路。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方针,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实行灵活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方案为依据,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课程设计理念,把培养方向定位于既有多种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又有转岗和继续教育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把课程设置定位于既有弹性和综合性特征,又有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符合现代中职教育的实际,更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满足城乡居民对中职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课程设置观念。逐步实现三大转变:培养方案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操作型向智能型、就业型向创业型、终结教育型向终身教育型转变。着力改变过去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加强人文、历史、环保、健康知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度、忠诚度等非职业技能因素的教育与培养,达到以岗位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设置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着力打破过去原学科课程体系,达到课程、教师、教材配套开发与建设的目的;课堂教学从文本模式向实践模式转变,实行"工学交替"教学,让学生早期接触企业、早期接触岗位、早期接触工作,进一步改革学年教学与评价制度,达到学用一体化的目的。 3、课程设置框架。开展岗位调研工作,确定岗位课程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是什么、岗位任务是什么、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是什么以及支持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元素进行设计。按照"岗位、任务、能力、知识、技能、态度"六个项目组织课程设置,构建中职教育岗位课程知识技能体系框架结构,使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得到合理布局,最终形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岗位技能课、岗位实训课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的岗位课程结构。同时,努力探索与构建"先具体后一般、先应用后基础、先实践后理论"的创新课程模式,使学生在实际中发现差距,从实际中激发兴趣。 4、课程设置建议。文化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度,适当增加文化课程份量,尽量减少其学术性,充分体现其浅显性、广泛性、适用性和生活性,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建议对现有各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加强"校本课程"和"校企课程"开发,进行"弹性课程"设置探索,在针对性、现实性、创新性与开放性课程设置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革与创新课程模式,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切实改变过去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大多"千孔一面"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重,韩华.构建学分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7):15-16. [2] 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0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