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起草的《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按照《方案》,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要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方案》提出,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密切协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吃动平衡。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小胖墩"现象日益普遍。儿童青少年期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降低运动和学习能力,还会增加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儿童少年肥胖,除了遗传因素,生命早期营养摄入、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等也是重要因素。就生活方式来说,由于课业负担重、沉迷电子产品、缺少运动等缘故,不少青少年身体代谢率低,人为导致肥胖或超重,同时还引发了其他身体问题。 少年儿童时期是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其成年后的体质健康状况,整体来看还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是降低儿童少年肥胖率的有效举措,但要实现《方案》提出的目标,还须及时跟进配套措施。 首先,帮扶措施要跟上。地方政府要按规定为中小学配齐专职体育教师,确保学校能够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全校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有体育教师给予指导。同时,还要解决好中小学运动场地不达标和体育器材配置不足的问题。当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都存在因办学经费不足导致的体育活动器材严重短缺问题。此外,地方政府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改革教育考核办法,不以升学率考核教育部门,为学校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环境,助推学校和教师不折不扣地执行减负政策,保证学生有运动的时间和心情。 其次,激励措施要跟上。要激发青少年积极主动锻炼身体,引领学校和家长重视学生体育活动,地方要按照有关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区域、学校的各类体育赛事,为学生提供展示运动才能的舞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教育行政部门在对辖区学校进行年度工作考核时,体育成绩要占有一定的比重,不能重智轻体。 再次,监督措施要跟上。落实"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之规定,关键在学校。受教学成绩考核和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打折扣"的行为,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教育行政人员要进行巡回检查、抽查;专职督学进校园督导时,要把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必查项目。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学生体质测评机制,每年对辖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检测,并将其纳入学校综合考评范畴,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