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创新文化积聚创新力量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是全流程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不锈钢行业领军企业,具有年产1 200万吨钢(其中45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近年来,太钢自主创新并成功研发的笔尖钢、手撕钢、高铁轮轴钢、港珠澳大桥用不锈钢、核电用不锈钢、高端碳纤维等一大批新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钢品牌伴随着这些让国人引以为豪的产品享誉海内外。
  太钢的创新之路走到今天,绝非偶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太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立志产业报国,以创新文化积聚创新力量,深深植根于血脉的创新基因和矢志不渝、生生不息的创新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成长的全过程,成为了太钢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队伍建设夯实创新根基
  人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太钢始终注重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根基。
  钢材与人才。改革开放初期,太钢响亮提出"钢材与人才"的鲜明观点,明确指出,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没有优质的钢材。1978年,太钢成立技术培训部,建成了三级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1981年10月,全国职工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太钢召开,太钢作为全国培训教育先进典型作经验交流。1982年,太钢投资建成六层职工培训大楼,培训条件显著改善。其后,建立了职工技能培训基地,持续加大岗位技能培训等素质教育力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技能登高与素质提升。提高职业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太钢大力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登高竞赛,发现、培养和选拔各类优秀人才。从1980年起,太钢坚持每年举办技术比武,至今已39届。比武工种达23个,涵盖了通用工种和特殊工种。技能提升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有着"钢铁奥运"之称的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至今已经举办九届,太钢连续七届入围团体前三名,成为太钢职工技能提升和创新文化扎根的生动体现。
  送出去与引进来。为了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太钢把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加快实施"515人才工程",选拔大批优秀人才到国内重点院校以及美、德、法、日等国际知名企业培训深造。与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签约,选送优秀青年参加项目培训,成为国内首个参与"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的国有企业。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2004年建立"太钢博士后工作站",进站博士后成为研究特殊钢、专用钢的"最强大脑"。
  如今,太钢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为代表的老一辈优秀科技人才,以全国劳动模范、铁路用钢首席研究员王玉玲,"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不锈钢行业领军人李国平为代表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轧钢工牛国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炼钢工吕涛为代表的高技能操作人才。梯级形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育和成长,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以典范引路铸就创新之魂
  改革开放40年,也是英雄辈出的40年。太钢坚持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与培育人、塑造人结合起来,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职工,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
  确立李双良精神。太钢职工李双良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1983年,退休后的李双良主动请缨,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带领渣场职工治理渣山,搬掉了沉睡半个多世纪、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1 000万立方米的大渣山,被誉为"当代愚公"。李双良治渣事迹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太钢将李双良精神确立为企业精神,成为太鋼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李双良精神。40年来,太钢持续开展"学双良、做主人,比贡献、创一流""学双良百佳、做双良传人"等主题活动,推动李双良精神在太钢代代传承、生根结果。2004年,组织开展了"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要从小事做起"大讨论活动;2006年,组织开展了"增强责任感,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主题大讨论和实践活动。从2009年起,针对员工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组织开展了查摆不文明、不规范、不精细行为活动,以及"提高职业素养、建设一流企业"主题大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全员立足岗位,用心弘扬和践行李双良精神。如今,李双良精神已经融入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一批批双良式的先进典型个人和群体不断涌现。
  李双良精神成为全员创新的内在动力。太钢把弘扬李双良精神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倡导"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的创新理念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引导全员树立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厚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精细文化。同时,拓展弘扬李双良精神的内生动力,着手构建以全员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的"双评"机制,即:敬业度评估和职业技能测评。从2013年起,太钢应用敬业度评估管理工具,量化分析,找准短板,持续改进。5年来,全员敬业度提高了19个百分点。在国内率先开展全员岗位技能测评,形成了具有太钢自身特色的职工技能评价体系,推动全员技能稳步提升。
  以制度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企业文化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固化于制。改革开放40年来,太钢将创新文化融入管理流程,助推企业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融入管理,激发全员活力。太钢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对标行业先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持续推进流程再造,系统整合业务流程,扁平化职能机构,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运行效率。加快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工效挂钩,推行岗薪制,通过公开竞聘、竞争上岗、动态考核和"双退出"等机制,激发了全员活力,为加快改革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破除"官本位",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太钢坚持贡献价值化,通过推行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按效索酬以及推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大幅提高各类优秀人才薪酬待遇等,彻底打破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局面。在全公司关键领域推行首席师制,目前已经形成了88人组成的首席师队伍,在各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在预算中安排3 000万元资金,对重大科研成果和科研攻关团队、科技标兵进行隆重表彰,增强了科技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充分挖掘员工潜能,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形成了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倡导全员创新,鼓励人人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太钢自主研发生产的电磁纯铁、不锈冷轧薄板等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金质奖。其后,太钢继续大力倡导全员创新,完善以科技人员为骨干,以群众性创新活动为基础的全员创新体系,命名职工先进操作法30余项,命名职工创新工作室30个。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笔尖钢、手撕钢登台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就是对鼓励创新的生动诠释。据统计,1997年以来,太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主持完成的达7项。2011年,太钢成为全国5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之一,是唯一入选的冶金企业。
  2017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太钢,勉励太钢在创新上再加把劲,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总书记的嘱托,让太钢人倍感责任重大。太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继续坚定不移聚焦创新发展,凝聚创新智慧,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
  (
网站目录投稿:飞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