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姚广孝,可能大家对这个人不是很熟悉了,出生于1335年,苏州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好学,诗词书画那是样样精通。14岁的时候出家当了和尚,发号道衍。不过这里有点意思的是,姚广孝虽然成了和尚,但是却拜了当时的一位道士席应真伪师傅,然后还学起了阴阳之术,真的是一个敢拜,一个敢收。后来追随在燕王朱棣的身边,鼓动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虽然"遁入空门",但他其实除了研习佛教外,没一点跟和尚搭边的地方。真实的姚广孝是一个三教(儒、释、道)皆通的大能。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那这样一位如此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呢?他又为什么被后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称号呢? 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辞世,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祈福,47岁的姚广孝终于找到了那个命中的"最佳搭档"燕王朱棣。之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和尚的主要工作不是研究佛学和诵经祈福,而是日复一日的劝说朱棣造反。 据说姚广孝是看到了朱棣的帝王之气,这种"异能"我们没法证实,但应该是有迹象让姚广孝做了准确的判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靖难之役"前的姚广孝是一个满腹经纶却隐藏至深的一个人。可以说姚广孝一直等到50岁的时候才开始施展他的抱负,很多人认为他是怀才不遇,其实小编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姚广孝只比明太祖朱元璋小7岁,也正赶上元末军阀割据的乱世,那他为什么不在乱世中施展才华,却要等到50岁的暮年呢?小编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当时谋士太多,姚广孝不一定可以脱颖而出。第二,姚广孝觉得副本难度太低,没有挑战性。第三,他或许真的有"异能",感觉属于他的时机未到。 几十年后,明朝已经建立并且发展得蒸蒸日上。这时候以一地(燕王封地)之兵去对抗那个庞大的中央政权,姚广孝认为这样才配的上他所学的"阴谋"。 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造反成功后,这位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一直居住在寺庙,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银财宝、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一个满腹经纶却阴险残忍、胸怀大志却不择手段的聪明人。他就是为了造反而造反,他为了实现自己抱负可以使整个祥和的天下再次陷入战火。 我认为姚广孝真正成为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的大能,彻彻底底以天地做棋盘,以众生做棋子。这种可怕的人还一直潜于幕后,怪不得世人把他称之为"妖僧"和"黑衣宰相"。 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这样看来姚广孝还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真的是无所不通啊。 就这样,无所不通的姚广孝主持编撰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本大典字数多达三亿七千万,可惜的是没能流传于世(被清朝统治者破坏了)。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坐化(端坐而逝),终年84岁,死后谥号太多,就不一一细说了。有一点足可以证明他的功劳,那就是配享太庙,明朝前期以文臣位列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但由于他挑拨叔侄感情,挑拨君臣关系,为一己之私(实现自己抱负)使百姓重陷战乱之中,所以一直不怎么被后世宣扬。再加之他本身性格也极为低调,深入简出,所以存在感很弱。但这反而更显得姚广孝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