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框架思维和网络营销为你赋能 作者:吴光于 来源:公众号《吴光于精进笔记》 ID:wgy7732185 樊登、李笑来、毕加索、罗素、老子、孔子,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在各自的层面使用同一个战略。 樊登说一个创业者不知道它居然敢创业,那太危险了。 采铜说如果只推荐两本书的话,这本书会是他推荐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穷查理宝典》。 《孙子兵法》在两千多年前也讲过同样的道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现在我们称之为:反脆弱。 提出这套思想的人叫塔勒布,他的著作《反脆弱》被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必读的生存手册。 1:
什么是反脆弱? 世上的事物可以分为三类:脆弱的、强韧的、反脆弱的。 脆弱,是在受到意外冲击下受损,例如,一个玻璃杯从三楼掉下来被摔碎,一个人在遭受打击后一蹶不振等。 强韧,在受到意外冲击时毫发无损,例如,你朝着花岗石打一拳,它纹丝不动。 反脆弱,在冲击下不仅不受损,反而能获益或得到增强,例如,一个铁球从三楼掉下来,不仅不会摔碎,还会变的更坚硬;一个人经历失败和反思后能力和心智得到增强。 脆弱的反面不是坚韧,而是反脆弱。 2:
反脆弱事物的四个特征 采铜总结了反脆弱事物的4个特征,这4个特质贯穿了本文所有人物的个人发展: 1、像有机体而不是机械。 例如,小病不断的人,往往因此增强了自己的免疫力,人在骨折伤愈之后,骨头更硬了,但一台洗衣机却不会变得更强,在岁月流逝中,它只会越来越差,保持现状都很难。 2、过于精密的系统往往不具备反脆弱性,简单的东西更具反脆弱性。因为复杂事物的存在要依赖的条件太多,条件一变就会危及这些事物的存在。 例如,很多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在地球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而复杂的生物则换了一拨又一波,恐龙、剑齿虎、猛犸象等等。 3、有冗余备份的事物往往具备反脆弱性。因为有了冗余备份,所以在遭到意外冲击时,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例如,人的一个肾损坏之后,另一个肾会继续维持生命的运转;泰坦尼克号沉没,却使得整个造船行业更强,小系统的牺牲,换来了大系统的增强。 4、处于波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反脆弱性。 例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离开了温室,就会变得脆弱;公司内部没有竞争和淘汰机制,团队就会慢慢变得涣散;铁饭碗拿久了的人,一旦离开体制,往往发现自己寸步难行。 有些做法会让我们推动的事物越来越脆弱,往往表现为好心办坏事,塔勒布称之为"脆弱推手",这些做法是我们要警惕的。 例如,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让孩子失去爱别人的心,能力也得不到成长。 另外一些做法,会让我们所推动事物的反脆弱能力得到增强。 看完下面的故事,也许你会体感到上述4个特征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先来看任正非的反脆弱。 3:
樊登的反脆弱:哑铃策略 好的知识是可以防身的,反脆弱就是这样的知识,而坏的知识却会害人,收益和风险成正比,就是这样的观念。 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并不是风险越高收益越大,风险越低收益就越小,这个世界上有大量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事情。 有些事情风险很小,但收益很大,即损失有下限,但收益无上限,做这种事情的人,失去的只有锁链,得到的却可能是全世界。 例如,新媒体写作,写得不好当练习,写好了可以赚不少钱,这是能以有限的风险博取无限收益的事情。 有些事情风险无下限,但收益很快就会碰到天花板,例如开餐馆,房租等成本每个月都有,但每个月的营业额却受限于人流量。 风险大,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失败之后的损失大,二是失败的概率大,反脆弱要避免的是那种失败之后损失很大的事,但不怕失败的概率大但损失不大的事,因为败了也无关痛痒。 所谓哑铃策略,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头保证存活,一头努力壮大,也就是《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战法:先保证自己不要被打败,再做好准备,等待敌人可以被打败的时机出现。 樊登认为自己的创业就是遵循反脆弱原理的,他一边在大学教书,一边低成本做《樊登读书会》,即使读书会做失败了,他也损失不大,大不了还继续在大学教书,而一旦读书会做成功了,收益将是巨大的。 樊登比较反对那种卖房创业的做法,因为一旦创业失败,就会让自己和家人陷入非常大的困境。 在深圳时听一位60后大哥说,他身边很多70后朋友,当年选择在深圳买房,现在都过得不错,有几个卖房创业的朋友,现在都过得比较难。 顺着哑铃模型的思路进一步往下延展,我们其实可以做很多哑铃式的配置。 例如,学习方式的杠铃式配置: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 一方面有自己专精的领域,一方面又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塔勒布就是这样的人。 例如,做事方式的哑铃式配置:简单的事+困难的事。 一方面做一些简单容易成功的事,一方面又挑战一些困难但收益巨大的事。 例如,投资的哑铃式配置:稳健+高收益。 90%的资金投入到低风险的资产中,剩余10%资金配置到风险很高但收益也很高的资产中。 例如,赚钱方式的哑铃式配置:主业+副业。 像樊登一样,一方面把主业做好,一方面又把副业做起来。 例如,生活的哑铃式配置:常规+另类。 一方面过着正常平凡的生活,一方面又时不时跳出既有的轨迹,过一种新鲜的生活,吴伯凡称之为生活方式的"微出轨"。 其实任何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都可以尝试着按哑铃模型来配置:事业、知识、技能、时间、注意力、金钱、生活等等,这样配置之后,往往能增强我们的反脆弱能力。 5:
李笑来的反脆弱:避免全部押上 在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李笑来写了几篇讲投资的文章,其中一篇的核心就是:避免全部押上,即使输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也不要这么做,因为一旦发生,自己就会彻底出局。 允许失败,对失败宽容,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会增强自身的反脆弱性,但前提是别被杀死。 增强反脆弱力的做法是,用能够承受的小冲击,增强自己的抗击打能力,不怕试错,但要减少试错的成本,减少风险带来的伤害,同时获得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收益,避免自己暴露在负面黑天鹅经常出现的区域。 正面例子如,创业中的精益创业,用最小可用产品在市场中小步快跑式的迭代。反面例子包括,从事高危职业、横穿马路等。 以前和朋友讨论过,男孩要穷养,但不能把心养穷了,穷养的目的是让孩子经历困难,增强他们的反脆弱能力,而不是把人养成穷人心态或玻璃心,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贫穷的剂量太大,凡事一走极端,往往会损害人的心智品质,变得脆弱。 6:
毕加索的反脆弱:技能和身份的反脆弱 不同的东西,反脆弱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就像面对摔打,玻璃是脆弱的,铁球是反脆弱的。 职业和技能也同样如此,西方政客往往有点花边新闻就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而同样的事却似乎让毕加索更有魅力。 运动员、模特、普通程序员往往是吃青春饭,而中医、厨师等职业则越老越吃香,不同的职业和技能,生命周期有差异,反脆弱能力有不同。 7:
罗素的反脆弱:保持怀疑 太过相信某种理论往往是脆弱的,例如古代人们相信日心说,现在我们相信大爆炸理论。 罗素曾说:"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聪明人满怀疑惑,傻子坚信不疑。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营销主宰的世界,不懂怀疑和批判,无疑会把自己陷入巨大的脆弱性中,因为自己所坚持和践行的很多东西,可能是错的,甚至是有人故意要误导我们的,这种现象在各个行业其实屡不见鲜。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是一种心智上的反脆弱。 8:
老子和巴菲特的反脆弱:知易而行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巴菲特说:"我贯注于发现跨步走过的1英尺跨栏,而不是获得越过7英尺跨栏的能力。" 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做越困难的事,越容易失败,这是常识。想要提高成功率,要么降低难度,要么提高能力。 老子和巴菲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降低难度,而不是提升能力,更准确地说是清晰地定义自己的能力圈,并把能力圈里的事做到极致,不碰能力圈外的事。 有人说做困难的事更容易成功,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做成,这是对的,但不够究竟,真正让人获益的不是困难的事,而是有稀缺价值的事,有稀缺价值的事并非都分布于7英尺跨栏之上。 王石说他做事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够了,而很多人做事需要很多理由,放弃则只需要一个理由,因此,在行动力上,前者注定强悍,后者注定摇摆,因为前者的理由足够简单容易。 要简单,不要复杂,因为复杂的事物往往脆弱。 9:
孔子和诸葛亮的反脆弱:君子不器 冯仑说人生有三样东西算不准,算不准自己能挣多少钱,算不准这一生要经历多少痛苦和幸福,算不准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结束生命。 面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可能飞黄腾达,也有可能普普通通,儒家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世道时机不合适的时候,就做好自己的事,享受生活,时机合适,出去建立功业,这是将享受生活和建功立业分布于杠铃的两头。 《易经》需卦讲等待的智慧,其中有一句:"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这是属于诸葛亮式的等待,没事的时候"躬耕于南阳",机会来了助刘备三分天下。 孔子50岁之后,放弃仕途,开始追求学问,办教育,没有像范进一样在仕途上死磕不放至发疯,没有用固定的身份和技能来定义自己,没有说"我是做XX的",好像除了XX之外,其他的就不能做了似的,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该用狭隘的技能或专家身份来定义自身。 豁达的人生观,让人能在挫折和无果面前保持从容,这是精神人格的反脆弱。 "反脆弱"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个人发展框架之一,和之前探讨的"长期加速增长"和"挖三口深井"等框架一起,能极大提升人做个人发展战略的质量,把握未来10年,少走5年弯路。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作为个体的我们也应该制定和优化自己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但大多数人根本没有"个人战略"和"个人商业模式"的概念,这是他们走太多弯路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战略的优先级要高于时间管理,高于职业规划,甚至高于具体技能的发展,因为战略思想能帮助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年轻人提早摆脱所处小环境对自己个性、认知、观念、视野甚至是能力的限制,懂就懂了。 多年努力,却没有换来满意的成果,你我所欠缺的可能正是一套个人发展的战略思维框架。 推荐阅读: 少走5年弯路,走上职业发展正轨?你应该知道这套黄金模型 个人发展的思维框架之二:挖三口深井 思维框架:达里奥的五步法——做成一切事情的底层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