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老屋改造|刘家山舍 基地为原有宅基地,位于群山环绕的四合院的倒座。 除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强调了两点要求:1. 高大气派的外观;2. 有尽量多的朝向景观的露台,能够欢迎乡邻来作客。希望房子能更多地亲近自然,同时也察觉到人性的有趣:人会希望自己高人一等,跟别人有一段距离;又希望能平易近人,旁人能亲近自己。 项目设计除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外,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 建筑以何种姿态回应业主需求的两面性;2. 如何平衡相对高大的新建筑体量与原有四合院的空间关系;3. 如何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亲近的关系。 设计最终以一个内低外高的单坡屋面,协调了内部尺度宜人的四合院和外部高大形象的关系;顺应地势做了层层叠叠的露台,用露台的高差替代传统的围墙完成领域感的限定,向乡邻展现出友好开放的姿态。 通过一条室外路径串联了各个高度的露台,形成向乡邻开放的公共空间序列;室外路径通过门禁连接了建筑的每一楼层,使得建筑的每一层都能感觉到跟大地连为一体,创造了传统楼房未曾出现的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既可以显得高不可攀,又可以将人送至高处,是山的两面性。建筑最终营造了类似登山的空间体验:高不可攀——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用多变的"山",迎合了人的复杂需求,融入到周边自然环境。 设计图纸 》》文成森林氧吧|卧入山麓的大屋顶 于群山环绕之中,山坳一侧卧着一片长百余米、宽三十余米的大屋顶,背靠着高约300米的山坡,坐东朝西直面省道。山坳另一侧的聚居村落,民居依山就势,取势架屋,屋檐层叠延绵。这里就是文成县西坑镇,作为浙江四个民族镇之一,有着浓厚的畲族风情。而这一片大屋顶就是文成森林氧吧小镇客厅。 文成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2.3%,旅游资源丰富。项目所处的西坑镇除了铜铃山峡、百丈飞瀑和岩门大峡谷等自然景观,还有刘基故里、安福寺、畲族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本项目作为展现小镇形象和导览小镇概况的窗口,承载了展览、接待、会议、旅游服务和集散等功能,项目总面积约10800㎡,其中地下室5500方作为集散停车场。 ▼区位图 项目既为接待各方游人的"客厅",体现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是其应具备的功能之一。而选择传统风格建造,5000余平方米的体量,显然是庞大且不多见的。在不改动体量的情况下,设计试图从视觉上打碎这单一压迫感。 建筑从当地民居聚落的形态中抽象出折叠的屋面,依山取势,层叠连绵。不仅可以在尺度上与传统建筑对话,也可以更好的契合小青瓦、毛石墙、仿木构等建筑语言。建筑体量的化整为零,使它放置于群山之中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形成良好的共融。 大屋顶之下以菱形穿插的网架系统,以森林中交织的树冠为意象,将林间的树冠群像抽象为富有张力的建筑结构,成为本案最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整座建筑俨然森林中的一片人工树林,与项目背后丛林密布的山坡完美的融合,极好地匹配了"森林氧吧客厅"的定位。屋檐网架系统中45度的交织方式有着畲族彩带纹样中黑白经纬相交的异曲同工之妙。从当地特有的民族工艺中汲取的灵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诠释。 这座生长在森林之上的坡顶建筑,或将成为文成旅游的新名片。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层层叠叠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案屋檐下的树状支撑结构层层出挑,支承起出挑的屋檐,成了斗拱原型的抽象与简化。深远的重檐,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传承表达。 屋檐下的灰空间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公共活动平台。朝向群山一侧,眺望远山,坐谈闲话是极好的休闲体验。直面省道的一侧,青田玉雕匠人创意工坊与精品艺术茶坊已悄然开张,门前的广场配合水景与各色植物,不失为自由的、可聚集的公共空间。 文成森林氧吧小镇客厅是一次试图找寻建筑与环境完美契合的设计尝试,因环境而生的建筑是其独具特色的原因所在,探索传统材料和建构技术,让乡土和新老技术相契合的思考模式和设计策略是值得延续的。在四季演变的自然环境和生生不息的人文传统当中找寻到建筑最恰当的置入方式。 项目图纸 》院落邻里|北京三卅 "三卅",原名"第三故乡",意指为一种特殊人群而创造的第三种社会空间,以帮助他/她们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种舒适距离及精神氛围。项目便以这样的初衷,在距慕田峪长城步行四十分钟左右的一块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的原村落燃气站空地上开始。 项目原本的设想是在这个被多个国际知名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村落的地方,围一座应有尽有的乡村绿洲,为拜访者提供所谓回忆里已流逝的生活点滴。可这样的温故,对底蕴哪里有半点的尊重,于是,我们延续了村庄现有的空间排列肌理,依然是一座建筑,将屋顶按村落格局打碎,创造了更融入的空间规律与秩序。颠覆掉千篇一律的乡村度假村的观念,希望用一种衍生的村中村的概念,给予这片土地应有的生命力。远见不谋而合,村中村的概念便开始经历长达四年有余的生长过程。 设计上遵从整体现有村落的建筑基本元素及体量分区,并在细节上做出简化处理,以便于在呈现的过程中能够让本地的资源得以运用,又可以在整体韵律上,让过滤下来的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节奏能找到一些贯穿的感受。 设计的布局,目的在于使建筑,院落的生态,在北方却区别于北方,以人性为理解基本,从而一定程度上打破体验者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延续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墨守成规的遵循和盲目发扬,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希望用这种看似挑战在北方人与空间交流的舒适极限的方法,给这里的体验者带来另一种对于生活的思考。可以觉得这样的院落类似南方,可以觉得是南北建筑的混搭,也可以觉得这里私密性不够,更可以觉得它还掺杂了异域的元素,可是,也就是这样的思考,已经为这样的布局带来了具有自我批判行的生命力。 这种"院落邻里"的生态,也许是"三卅"能够帮助来这里的人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看待乡村建设的初衷和手段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在北京的特殊大环境下,建筑材料的选择,制作,运输,都使建设的过程变得极为困难。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就地取材,材料以真实为本,不推崇装饰主义,以本真的形式展现。让风吹日晒的自然现象使材料更显底蕴。老石板的景观地面铺装,私院的渗水红砖,建筑墙根的石砖连接,建筑墙体的红砖青砖的搭配使用,却让相对凝重的材料特性及建筑几何形态的庄重感,呈现出了悠闲又安静的感觉。 追求,自我推翻的成长过程。村里的房子,只有了本地村民的参与,才会有它真正的根,才能真正融入成为村落生活的一部分。建造团队的搭建,充分融合了现代的管理和村民的实践,从建筑的设计,制图,沟通,到制作样品,现场测试,纠错,重新理解,再制作,反反复复的尝试,使整个团队,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自我追求的理想型价值观,也许是实现过程中,最值得提及并对建筑设计的实现有最根本的帮助的因素。 此项目的细节,在我们看来,一定不如纸笔上展示的理想,但这里的细节,理性设计的初衷与主观惰性思维上的捏合所经历的过程,及通过矛盾,抵触,沟通,学习,之后在结果未知情况下的实验性尝试,这些过程所产生的协调性/妥协性的细节呈现,才是"三卅"最吸引人的细节。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师,用经历和理想,精确规划细节,实施团队,从 "一般我们不这么做,一般我们这么做",到手绘重新理解节点,至制作呈现;从学习线条的平齐,到理解随意的拼接,到最后觉得不够完美希望继续尝试改进;这样的变化,是所有建筑细节中,我们觉得最欣慰的一点。 远景。院景,也是远景当一看到乡村美景里矗立着一幢美好的建筑时,请不要太草率的立刻就提及放弃了什么,为了什么的千篇一律的禅意,也请不要再鲁莽的定义这是什么什么风格的建筑。禅,不是一个表象的词语,也请各位读者能够严肃的去理解和批判,这样才给了这些生命更加应得的尊重。坐在院子里,当你不再觉得被这么亲近的邻居干扰,当你可以再次享受星空,当你竟然可以忘记时间却还坐在原地的时候,这就是"三卅"最美的时刻。 "三卅",是一种对艺术的欢喜对五感的欢迎,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