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召开民办高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工作会,民办高校招生时不得使用"最大"、"最好"、"第一"等描述性用语,不得使用"高薪就业""100%就业率"等承诺性用语,不得含有虚假、模糊、夸大的信息。(4月20日北京日报) 据了解,北京市将加强民办高校招生监测工作,坚决杜绝违法办学,按照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招生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等不同种类的行政处罚。 这些禁令如果监督有力、执行得当,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民办高校的招生环境。但要注意的是,即使上述"虚假招生"的方法得到控制,也会有避开这些禁令的新方法出现,因为这些禁令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到"虚假招生"的真正根源。 为什么民办高校的"虚假招生"问题更严重?其真正根源是什么?从深层来看,民办高校起步晚,国家关于民办高校的教育政策有所缺席,也没有真正去开发民间的教育力量,导致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少、保障不力。缺乏经费,学校对教育的投入就有难度,因此,教学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再加上一些办学者过于追求利润,将学生作为寻求利润的重要载体,招生效果越来不理想、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虚假招生"等问题自然频发。 所以,教育部门在出台一系列具体规定禁止"虚假招生"的同时,还要注重缓解"虚假招生"背后的现实困境,从问题的根源上探讨解决方法。最好能对民间教育力量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教育的形式更多元,进一步拓展民办高等教育发生存空间,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民办高校方面,要摆正心态,理清理念,把"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首要追求, 学习一些公办高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的较好经验,强化有效管理,完善自身监督评估体系;给予教师团队较好的保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样一来,民办高校的教学实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以优良的教学质量说话,吸引更多的生源,如此,自然不屑于"虚假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