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孩子的社交和性格培养非常感兴趣,上中科院的心理学课程时,这也是我重点学习的方向。 孩子在家和在群体环境里,是很不一样的。 小社会有小社会的规则,群体有群体的动力学。从更全面的视角去了解孩子,可以更理解孩子的行为,也更知道怎么帮助孩子。 我想把我学习、观察、理解到的有关孩子性格与社交的内容,整理成一系列文章分享给大家。今天是第一篇,先说说幼儿园里的4类孩子。 幼儿园里的4类孩子 就从我最近在看的英国纪录片《孩子的小宇宙》说起吧。 这部纪录片在一所幼儿园里安装了很多摄像头,记录下了一群四五岁的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环境时,在老师看得到或者看不到的地方,最真实的表现。 "气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切实影响着孩子社交的东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10个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不同的群体。 美莲路就是里面最受欢迎的一类孩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想要跟她做朋友。 而苔丝雅却是被忽略的存在。 尽管她一直在努力寻找玩伴,不断询问其他孩子:"你能跟我一起玩吗?",但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拒绝或者忽略她说的话。 此后的好几天,她都只能一个人远远观望着其他孩子。 第三类孩子,是被其他小朋友排挤的孩子,他们通常都是"小霸王"或者"淘气包"。 "小霸王"之一的伊芙丽,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进入幼儿园才10分钟,就因为霸占着三轮车,和小朋友发生了肢体冲突。 和伊芙丽发生冲突的,是"淘气包"费班,总是故意破坏规矩,招惹其他孩子。几句话没说拢,就往伊芙丽脸上拍了过去。 关于社交中不同类别的孩子,美国杜克大学的约翰·科伊教授做过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群体中的孩子可以分成4个类型:15%"受欢迎的孩子",15%"被排挤的孩子",5%左右"被忽视的孩子",而另外45%是"被接纳的孩子"——这一类孩子不是那么"出挑",但很快能找到一个或几个要好的玩伴,被某个小群体接纳。 最需要担心的:被排挤的孩子 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霸道一点没事,大不了就是欺负欺负别人。"小霸王"一般都是这样被家里人"惯"出来的。 就像伊芙丽,在家里就是"老大",为所欲为。她说外公"耳朵聋了",大家还哈哈大笑,这让伊芙丽更加肆无忌惮。 看起来只会"欺负人"、不会"被欺负"的孩子,在群体里会扮演什么角色呢? 有一次,伊芙丽霸占了树屋,把其他孩子的帽子从树屋里扔出去,并说了一句非常有贬低意味的话:"Go down with your little friends." 这时,群体的动力学开始发挥作用。孩子们之间开始悄悄传递一句话:这个女孩不友好,她需要受点教训,我们不要跟她做朋友。大家迅速形成了一个集体意见:排斥伊芙丽。 接下来的几天,没有人跟伊芙丽玩,她受到了群体的孤立。 更糟糕的是什么呢? 如果这个孩子经常如此,就会被其他孩子、甚至是老师打上"坏孩子"的标签。一旦被打上标签,他就会被区别对待,再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 国内有一档综艺节目叫《童言有计》,是仿照《孩子的小宇宙》的模式制作的。里面有一个男孩叫轩轩,就被打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一次,他不过是和一个小女孩开玩笑地争论了几句,旁边的男孩们却一哄而上,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轩轩按在了墙角。大家都充满正义感地认为自己是在教训"坏人"。 吓坏了的轩轩在反抗的时候,不小心打伤了一个小朋友的鼻子,闻讯赶来的老师,再一次不问三七二十一,惩罚了轩轩。 你看,这就是群体里的动力学,很多事情会"失控",即使他一开始并没有做错什么。 看着轩轩坐在惩罚椅上,用手抠着椅子,脸上是迷惑、失落又不服气的表情,旁边还不断传来"大坏蛋"、"不跟他玩"的声音,我心里挺心疼的。 我想他心里一定不理解,为什么事情突然变成了这样?为什么大家要这样对我? 如果得不到帮助,这些孩子会一直这样,成为群体的替罪羊,完全没有真正的朋友。这种失落的感受会长期的伴随他们,等到青春期,可能会通过其它危险的方式发泄出来。 所以,约翰·科伊教授的研究显示,在儿童社交的4类孩子里,最容易遭受毁灭性社交创伤的高风险群体,并不是那些看起来内向、谨慎、可能被欺负的孩子,而是这些"被排挤的孩子"。 这似乎令人惊讶,但是如果了解群体的规则,又不难理解。 怎么帮助被排挤的孩子 被排挤的孩子也分两类。一类是"被排挤-顺从"型。 像前面提到的伊芙丽,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在家里的行事方式,在幼儿园里行不通的时候,就开始软化态度,来获取大家的认同。 对于这些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意识到:宠孩子并不是爱孩子,你不给孩子上的课,很快,真的很快,"社会"就会给他上。 更麻烦一些的,是另一类"被排挤-反抗"型的孩子,就像前面提到的轩轩和费班。 这一类孩子,其实内心非常敏感和脆弱。他们极其渴望外界的关注和肯定,又不知道怎么样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 比如轩轩,一到幼儿园,就拽小朋友的头发,其实是想和他们做朋友。 费班也一样,一次,他因为一个无意的举动,被大家说"顽皮"之后,接下来就故意用更顽皮的方式来跟大家对抗,比如,故意把大家的纸手环全部弄破。 这种举动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呐喊:请你们喜欢我! 我想,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老师的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暴力的制止和指责。此外,批评往往会让他们更加反抗,不如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尤其是父母,是孩子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更应该帮助孩子去和老师、其他家长沟通,争取帮助和理解。如果孩子觉得,连爸爸妈妈都无法理解我,只会骂我,该有多绝望呢? 而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去理解这些孩子。 没有孩子本性是坏的,我们的一次善意,有可能就保护了一颗小小的心灵。 其他3类孩子:与其担心,不如接纳 那么对于其他三类孩子呢?特别是那些害羞、谨慎的孩子,看起来也一样叫人担心。 其实妞儿底子里也是一个害羞、谨慎的孩子,我也曾经对她的社交很焦虑,有一段时间甚至有点过度保护。 但当我理解了两件事之后,就放宽了心。 第一件事是:分清什么是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的社交创伤,什么是不可避免的社交痛苦。 无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孩子,都会经历社交的矛盾和痛苦。被拒绝、被嘲笑、吵架,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无从避免的。 我很喜欢的一位专门研究儿童社交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他的书里说: 家长面对孩子社交的第一原则,是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相信人类自我成长和痊愈的能力,不要把每一次小事故想象成大灾难。 拿我自己来说,我小时候也不善于社交,小学的时候,就被一个女生排挤过,但我还是好好的长大了。那么对于孩子也一样,他们可能会哭,但这就像成长的路上摔了一跤,疼痛很快会过去。 第二件事是:真正的友谊比受欢迎更重要,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在群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想想我们自己,社交焦虑都是从期望自己"受欢迎"里来的。 面对孩子社交的第二原则,就是不要过于在乎整体的社交地位,而带给孩子偏见和焦虑。 迈克尔·汤普森在跟踪研究里发现,一个孩子只要有一两个真正的朋友,时不时被接纳,就能提供成长需要的大部分东西:亲密感、支持、陪伴等等,他们的成长就不会有问题。 而每一个孩子,或快或慢,一定会找到自己的朋友。就像那个害羞的苔丝雅,几天之后,她也慢慢融入了群体,并且和费班成为了好朋友。 接纳孩子的个人气质,相信真正的友谊比受欢迎更重要。 当你的眼里没有偏见和焦虑,孩子的心里就不会有。 后记 关于孩子的社交,我们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可以做。但我想第一步,应该先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在社交中的角色,和家长对待社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