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阅读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读书」这件事情的看法。 有的人会告诉你,读书的时候,不仅仅要逐字逐句地阅读,还要反复地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讲述一个道理。 这样的阅读方法,一般来说,适合经典和文学类作品的研读。 比如,我们在读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这篇被誉为是「两百年来最伟大的短篇小说」时,我们就可以去思考 —— 为什么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既不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伊凡·伊里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从他的同事们前来参加他的葬礼这件事情写起,而是,写了他的同事们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的反应? 更多内容,请戳:评《伊凡·伊里奇之死》| 未曾审视,怎知生死? 再比如,我们在读到《论语》里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就可以停下来思考,这句话在我们现阶段的生活里,都得到了哪些例子的验证,等等。 另外,如果在你心里,这是一本堪比教材的经典读物,你也可以按照逐字逐句,勾画点评等方式,来仔仔细细体会书中的道理。 除了逐字逐句外,有人还会告诉你,读书的时候,重点在于让书中的内容快速地从心里流过,get到1-2%对启发。(《快速阅读术》) 这本书的作者,书评人印南敦史先生,也是一位曾经1页书要读5分钟的慢读者。结果,在改变了阅读理念,化逐字逐句阅读为扫读、跳读、精读相结合后,达到了一年读700书,写700篇书评的惊人转变。(更多内容,请戳:从1页5分钟到每年读700本的秘诀是……(强烈推荐)) 这,也是灵遥个人常常会用到的阅读方法。甚至,毫不夸张的说,生活里有99%的书,我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阅读的。 不得不说,我们处在了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里,而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则给了我们每个人尽情释放表达欲望的机会。 换句话说,只要你对某一件事情,有你自己的主张,都可以通过写文章、做短视频、做直播等方式,来告诉大家你的见解。 就拿阅读这件事情来说吧,既有立志于「改变大众逐字逐句阅读理念」的《快速阅读术》,也有区分「经典阅读」与「资讯检索阅读」的《阅读整理学》,还有从「致用」角度出发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甚至,还有麦肯锡精英、传媒界大牛写的《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等。 更多与阅读有关的好书推荐,请戳: 荐书 | 想要提升你的阅读力?读这8本书就够了!(推荐收藏) 这些书,在灵遥看来,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是事情,以及,作者本人都是如何选书、读书、记笔记、输出的。 从一方面来说,某一领域图书的大量出版,给了我们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也使得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更容易做到「兼听则明」,做出质量更高的决策来。 然而,信息的过度泛滥,与获取信息难度的降低,也使得我们很难想像在学生时代那样,能够通过阅读一本经典,来完完全全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了。 所以,把书当成是字典,而不是权威,来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才是碎片化时代的学习之道。 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在这里,我想拿「阅读」这件事情,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首先,阅读并不只是「读书」这一件事情,而是涉及到了选书、安排时间、读书、记笔记、分享等多个方面。 但是,在过去的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比如,有的人会习惯在上下班的地铁里,拿出Kindle看上几页书,但是,有的人则必须坐在书桌前,才能够读进去。 所以,一味地去「生搬硬套」别人的阅读方法和理念,有时候,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想要改掉一个你习以为常,且从骨子里就认为是对的的习惯,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时,我们最好的阅读方式,是回归自己,问自己,在选书、安排时间、读书、记笔记、分享等多个方面,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一个部分。 然后,再去阅读不同书里的对应章节和片段,从中组合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甚至,你还可以在借鉴大牛们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方法。 比如,昨天晚上的分享里,有一位小伙伴便向我们介绍了一套他自己原创的笔记方法。 在拿到一本书后,他会在阅读的过程里,用红色的笔勾画出书里的重点内容,然后,再用蓝色的笔在一旁写下自己的批注与点评,最后,再用黑色的笔,写下自己读了这段话,或是这篇文章的感悟。 这样,在整理读书感,或是书评的时候,他便可以按照颜色来归纳总结了。、 所以,对于有的书,我们也需要采用这种「让书中的内容,从脑中流过,然后收获『wow,我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的阅读方法,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效率,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的知识。 但是,这个方法,在灵遥看来,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比方说,对于同样的一个主题,处在不同地区,有时不同教育背景,甚至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会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就拿「收纳」来说吧,有的人可能会希望从中学习到让在家里收纳空间变大的同时,不减少自己活动空间的方法,有的人可能会希望学到高效整理出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的方法,有的人思考的也许就是「哪些东西,其实是没有必要买的」。 可见,同样是以阅读一本与「收纳」有关的书,不同的人收获到的点,也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这时候,你该如何去做才能够保证自己尽量地做到「不偏不倚」地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 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听别人写的讲书稿,或是读别人写的拆解稿,就像你在「书语人间」里读到的一样。但是,你在读的时候,一不要盲信,二不要盲从,而是,去主动地对比,同样的一本书,我读到了什么,别人读到了什么,来帮助自己吸取额外的知识。 之所以不希望你「盲信盲从」,是因为在进行听书稿与拆解稿的创作时,读书人也是结合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来尽量地去为大家提炼出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做到翻译里要求的「信达雅」。 然而,考虑到每一位解读的阅历,想要做到完全还原出一本书的原貌,其实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对一本文学类或是经典类图书,如,《红楼梦》等。 甚至,对有的书,你在不同的时期阅读时,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如,《长短经》《资治通鉴》《曾国藩家书》等经典。 所以,如果你在听了一本别人觉得「哇噻,这本书也太酷了吧」的书后,反倒得出了「哦,不就是一件挺简单的事情吗?值得这么大书特书吗?」的结论,并不能证明这本书不好,而只是说明,你已经过了读这本书的阶段了。 这也是为什么灵遥会在第一篇文章(更多内容,请戳:一天读完1本书,我是如何做到的?① | 选书)里谈到,在选书的时候,不要去一味地迷信读书清单和大牛的推荐,而是要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这些「推荐」当做是补充信息。 第二方法,是主动分享,即,通过写一篇文章的方式,或是与别人交流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关于这本书,你都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在切磋过程中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如果你经常这么做,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时,都会有自己的主张。甚至,对某一个词语,不同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一旦遇到一个喜欢和你唱反调的书友,你可一定得多和Ta切磋。因为,正是有人帮助我们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的那一面,我们才能够识别并突破自己的局限,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由此可见,阅读,与其说是把书里的文字一个个地复刻到自己的大脑里,不如说是,利用读书这个方式,来对话智者,完成对书中内容的一次再创作。 换言之,真正有效的阅读,从来就不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告诉了别人「我都知道了什么」,而是用上了书里的内容,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 举个例子,在读了这本《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里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后,我明白了在做出决策前,我们会习惯性地去向别人寻求肯定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决定。于是,我便开始去主动留意那些反对的声音,甚至主动把它们看成是一个个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来思考如何才能够解决它们。 因为,你的优点,我说与不说都是你的优点,你的缺点,我一旦指出来了,你改正了它,你将前进一大步。 所以,正是考虑到人与人的不同,当你看到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有完全不一样的解读时,也完全不用感到惊讶,或是想要去争论一个孰是孰非。因为,大家只是看问题的方式不同,谈不上谁不谁「优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