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为名所累 《菜根谭》中说:"人生减省一分,即超脱一分。"而南怀瑾认为,在人生旅途中,如果人能把什么都减省一分,便能超脱物欲的羁绊。而超脱了物欲的羁绊,人的精神就会澄澈清明,做到了大彻大悟、和谐持中,宠辱不惊。 深山里住着一位隐士。他因品德高尚、为人慈祥,深受外人的尊重,也深受弟子们的爱戴。 90岁以后,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一天,他把弟子们召聚到床边,他的眼泪流了下来。 弟子们非常吃惊,问道:"您为什么流泪呀?您每天都在坚持学习,教育我们,但是从来没有流过泪。您还经常施恩于他人,所以备受人们尊重,您没有理由流泪啊。" 隐士说:"我之所以流泪,是因为现今我常扪心自问:‘你这一生学习过吗?"‘你这一生品行端正吗?"‘你这一生行过善吗?’我可以全部回答‘是’。可是如果问:‘你过的是正常人的生活吗?’我只能回答:‘不是。’所以我流泪了。我这一生为了维护所谓的名声,连日常生活都为其所累,值与不值?这或许只有在如今——我临终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为名所累’四个字的含义。" 的确,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总是被种种因素所束缚,或为名,或为利。就像风筝,想飞却总被一根长长的绳子拴着;就像笼中的鸟,想飞却总被它的主人一直关着。人在名、利、钱财面前,似乎毫无抵抗之力,对于外面诸多诱惑,也缺乏防御之心。 但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生命都是有限的,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谁也不会永远长生不老,神仙佛祖也只是神话传说。"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这首流传至今的诗真实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一个后生,在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的路上看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便想以此去考一下禅院里的老禅者。于是他来到禅院就问:"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脱口而出。 后生听到老禅者的回答之后,顿时目瞪口呆。老禅者见此情景,便问道:"是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是怎么回答对的呢?"接着他又说:"今天,我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一棵树上,这头牛总是试图想要离开这棵树,到旁边的草地上去吃草,可是不管它怎么转来转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却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这一理通百事啊!" 老禅者所说的的确是人世间的真理。人如果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论得利还是吃亏、诋毁还是称誉、夸赞还是批评、受苦还是享乐,都能够不为之动心,这样就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的时候,与江对面金山寺的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天,东坡先生觉得自己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童过江去,请佛印禅师指教,佛印禅师打开,上面写着:"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完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便叫书童带回来。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不禁火起三丈,立刻乘船过江去找禅师理论。就在船快要到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早早地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了,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对于我的诗与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道:"我骂你什么了啊?"于是,苏东坡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只见禅师顿时大笑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罢,惭愧不已。 "八风吹不动",原本是出家人追求的一种至高的境界,也就是说面对诸事都保有一颗平常心,这对常人来说本是不容易达到的,但对于苏东坡来说应能做到,而苏东坡却没做到,苏东坡听了佛印禅师的话惭愧不已我们就能理解了。这个故事对我们也应有所警示,我们虽是常人,但若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刻提醒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倒是可以慢慢地达到不为名累、不为利累的境界。 相比于苏东坡来说,大画家齐白石,颇有几分"八风吹不动"的功力,他给自己立了"七戒",戒酒、烟、狂喜、悲愤、空想、懒惰、空度。有些人听后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还有些人对此妄加评论,而齐白石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生活中的很多人很难做到"八风吹不动",往往是遇顺境则轻浮狂妄,遇逆境时则苦闷愁烦,听到表扬就欢喜不禁,听到批评就面露生气。生活对待任何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生活中每一天也不永远是"好日子",所以,人要尽量做到宠辱不惊,保有平常心,喜不张狂,忧不失态,少生几分戾气,多一些祥和;少几分狂躁,多一些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