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教师的应该都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语文老师"能说又能写",他们对老师的文章感到好奇,对会写文章的老师的作文课更感兴趣。 老师能写,尤其是能和学生一起写,能通过以身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但有些人不这么看,我曾听闻一位校长这样批评一位语文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写什么散文小说,这是不务正业。这位校长的说法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想问,语文教师写写文学作品,怎么就成不务正业了?难道语文教师写文学作品就不是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的客观需要? 不论是读文学作品,还是写文学作品,其实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分析能力,能帮助语文教师准确地理解其所教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认为,鼓励和倡导语文教师写点文学作品,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在给学生上《香菱学诗》一课时,总不忘对学生说这样的话:瞧瞧林黛玉,真是一位优秀的汉语教师,堪称写作导师。谈到写诗,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林黛玉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精辟的话来,正是得益于她的博览、写作实践和思考。当然,林黛玉只是曹雪芹塑造的文学形象,她的才情和写作观恰恰是曹雪芹的才情和写作观的反映。 一般来说,老师的写作经验越多,对写作的理解也就越深。指导学生写作文,与其说上一大堆如何拟题、开头、过渡和结尾的方法,还不如拿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别人写的或者自己写的)来讲解更有效果。譬如,我在教学生学习王鼎钧的《那树》时,让学生扩展阅读其《中国在我墙上》,指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好在哪里。 有时候,我还拿出失败的例子给学生看。但是,问题在于,拿出学生的例子或别人的例子容易,拿出自己的例子难。主要难在两方面:一是自己没东西可拿,二是自己有东西可拿,却不好意思拿出来。 自去年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把我在蒲公英评论平台上的失败之作拿给学生看,告诉他们,要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写"作文"也经常失败,以此鼓他们,在写作中,既要客观地承认失败,又不要怕失败,重要的是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摸索和积累写作经验,坚持下去才能提高写作素养,才有妙手偶得的时候。 因此,我坚信,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写作,不仅要坚持写文学作品,而且要坚持写教育叙事和教育评论,更要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这样的写作实践能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恰恰是语文教师的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