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成为父亲》是一本由李炳东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精选点评: ●文字有些悲伤,不管是去世父亲的日记,还是作者的文字,都有些悲伤,当时里面能看到一个父亲的记录、感受和遗憾,很平淡,但是很打动人 ●读完最大的感慨是作者的母亲:没有话语权,永远默默耕耘,完全牺牲,默默奉献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 ●非常温情的一本书。很久没有看小说了;还记得很早以前读过的《我的父亲母亲》系列书,大概是李仁河写得,文字非常舒服。//11-23,在读,但是可能计划要延后了。//13-11-24,在快速浏览完章节后,决定今天将此书归还新区图书馆了;总结下来,以父亲留下的日记为主线,记录了父亲养育五个小孩的时间成本、心路历程及在养育小孩过程中,自己的经历所带来的深深自责感。但不管怎么说,始终是——伟大的父亲,因为我们都会成为父亲,伟大的父亲。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是一句瞻望的话,同时也是一位老父的厚重的爱与不舍。这并不是一本"亲子类"读物,这是给我们这些或许已身为人父母的成人看的。这本书的内容令人唏嘘,因为父爱只剩追思;但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未免是个提醒,当我们终于拥有自己的孩子,反哺之事与育儿同重,我们都会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 ●沉默的爱 一切都融入那一举一动中 ●朋友的书,读来温暖踏实,作者的父亲是个勤奋的、严谨的人,孜孜不倦的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作为一个农民父亲,他能够踏实的记录一点一滴,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我相信不断记录的人,是能够与自己对话,愈发的懂得自己的人。通过读这本书,也激发了我想再次写日记的欲望,如果想的太多,就记录吧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读后感(一):我们都会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 李炳东著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是一句瞻望的话,同时也是一位老父的厚重的爱与不舍。这并不是一本"亲子类"读物,这是给已为人父母的成人看的。这本书的内容令人唏嘘,因为父爱只剩追思;但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提醒,当我们终于拥有自己的孩子,反哺之事与育儿同重,我们都会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读后感(二):一本由毕淑敏、卢勤倾情推荐的亲情之书 初为人父的作者,通过细读他父亲30多年前的日记,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那是一位沉默寡言、为生活所累而对长辈、对孩子付出无微不至关怀的典型的父亲的形象。 通过这种奇妙的两代"父亲"的相逢,作者对生命的链条、对血缘亲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对当下的生活也有了积极的理解。父亲日记中朴素的语言,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我们都会成为父亲",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本。 这本书感动了千万韩国网友,由毕淑敏、卢勤倾情推荐,的确值得天下但凡为人子女者深情细读。 是的,我们都会成为父亲或是母亲,可一定要等到那时,才会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吗?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读后感(三):女儿的爸爸,儿子的父亲 13.10.9日读书笔记 1,那个给我称作父亲的人,如今他的孩子又被另一个人称作父亲,我终于体验到了这种奇妙的人生循环。 2,如果一辈子只是为人子女,怎么可能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各种喜怒哀乐,同时渐渐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子女对父母产生同质感,这个契机就是"成为父母"。 3,最近,我在养育小卢达的过程中却也明白,并非孩子必须达到什么目标才能让父母快乐,只要卢达冲我露出美丽的笑脸,我就足够开心和快乐了。 4,我会告诉女儿卢达,作为父母并不一定要她成为多优秀的大人物,只要她自己满足,觉得幸福,那就是真正的有出息了。这是我想告诉她的话,也是我这个做父亲的真正的期待。 5,女儿卢达出生后的无数个夜晚,我只能浅睡片刻,我们两口子因为疲惫而憔悴不堪。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辛苦都是我欠父母的债。这些债不是还给父母,而是还给了我的子女。如果我们履行刚结婚时的决定,终生不育,那我们只能终生欠债了。 6,看了父亲的日记,我也冒出了一个唐突的想法,我要以父亲身份勤奋记录女儿的故事,让女儿卢达在多年以后看到这些记录,了解父亲有多么爱她。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读后感(四):最怕呀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待 橄榄树下 周末的晚上,雨下得很大。雨点打在窗边的树叶上,噼噼啪啪响个不停。我和卷卷倚在床头,各自翻着各自的书。她在读《齐白石传》,诸多趣闻轶事。而我,读着《我们都会成为父亲》,作者韩国人李炳东。 虽然我还没有成为父亲,但是关于父子关系的书,却总是不经意间吸引我的眼球。之前是《中国父子》,可能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印象最深的仅是作者对儿子的溺爱。而这对韩国父子的故事,因为都是农家父子,更能引发我的共鸣。 我少年时代所处的农村生活环境,应该类似于李炳东少年所处环境--从书中描述,猜测韩国农村的发展,起码领先中国农村十年,而作者恰好比我年长十岁左右。因此,我们感受到类似的农村生活的艰辛。 父子关系,其实对我有些陌生。我和爷爷的关系,总有难以言说的默契。但我和爸爸的关系,似乎并没有太多交流,或许因为爸爸就是一个憨厚的农民,或许是我至今没有走进爸爸的心里。 而李炳东,则是在中年育女,遭遇心理危机后,才重新翻开父亲当年的日记。他的父亲,表面上严厉,脾气暴躁,但实则内心敏感脆弱,更因丧失劳动能力,经常会内疚与自责。父亲为了维持曾祖母、祖母、父母、五个孩子一家九口的生活,将钱掰碎了花。生活上可说吝啬,但为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可惜,父亲却没有看到五个孩子长大成人,过早离去。虽然没有一个像父亲期望的那样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但都总算有着幸福的生活。我呢,也从没追上过少年的梦想,也没有希望赶上父辈的期望,只是和卷卷过着平平凡凡的小日子。在外生活,自己打拼,我也慢慢地理解了爷爷和爸爸当年所做的某些选择。哎,总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日记里不仅仅讲的是父亲与儿子,还有农家五兄妹的成长,还有父亲与祖父,还有母亲的操劳。点点滴滴,全部都是细枝末节,却深深的打动我。巧合的是,李炳东的母亲是个菜农。全家日常开支基本依赖母亲卖菜。而我妈妈,也是个菜农。小时候,经常陪着妈妈去卖菜。工作后,我劝妈妈少做点,但是她总还闲不住。今天傍晚打电话回家,妈妈刚刚卖菜回来,因为上午下大雨,所以今天又回来晚了。听着这些,我心里真不好受。 我能有什么能够报答父母呢?最怕呀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心底默默地祝愿:爸爸妈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a799e90101b1t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