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德江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肉牛产业的调研报告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脱贫攻坚众多举措中,发展产业脱贫是根本,而村级集体经济无疑发挥着基层产业发展的堡垒作用。
  德江地处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黔东北几何中心,国土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56万,是省委定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铜仁市向西开放融入成渝经济圈、黔中经济圈的桥头堡。德江县养牛业历史悠久,贵州黄牛的品质优越,农户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饲养经验。
  一、基本情况
  (一)2017年,全县肉牛存栏102513头(其中能繁母牛39251头),年内出栏31763头,出栏率31%。通过近几年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良肉牛品种进行纯种扩繁,并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肉牛个体体重可达1000斤以上,育肥期4-5个月。在价格上,杂交牛也能卖出与本地黄牛相差无几的价钱,每头杂交黄牛的纯利润能达2000-4000元。
  (二)目前肉牛养殖在饲养方式上,主要以基础母牛和短期育肥牛养殖相结合,生产者结构主要由企业、大户和散户组成,村级集体经济介入较少,以大户带动为主力,小规模、分散饲养的散户养殖为补充,专业养牛企业较少。除了大户养殖,在散养模式下,普遍出现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在留守大军中,一户一般只能承受2-5头养殖规模。在调研过程中,群众普遍反映,肉牛养殖风险相对猪和羊较小,肉牛的抗病能力较高、疫情相对较少,群众具备基本的疫病识别和防治技术。肉牛价格相对猪肉周期价格更稳定。
  (三)在发展模式上,大户养殖以放牧和圈养结合,圈舍以钢架大棚圈舍饲养为主;散户以传统的放牧方式进行饲养,圈舍以传统农村圈舍为主。饲草资源主要来源于林草、秸秆、稻草和种植两季生黄金草等,补饲主要是玉米、薯类、种植草、青贮料、和预混饲料,少部分养殖户用秸秆、玉米、酒糟、豆粕等。在粪便处理上,基本是自然遗留,尚无循环发展利用模式。
  二、存在问题
  (一)饲养方面:一是肉牛饲养周期长,资金周转较慢。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一头母牛每年只能产一个犊牛,饲养周期较长,制约农户养殖积极性。二是村级集体经济从事肉牛养殖较少,散户养殖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养牛管理的技术水平还较低,缺乏系统的繁殖等技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三是人工种草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成本投入较高,大面积种草饲养和放牧饲养受限制,冬季普遍缺乏越冬饲料,部分企业和规模养殖户从外地购买酒糟和牧草。
  (二)市场方面:一是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不强。肉牛养殖产业生产与产品加工、流通脱节,生产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乏加工企业对畜牧业生产的牵引力和带动辐射作用。二是工业化养殖水平整体较低,产品加工增值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肉牛养殖的部分价值被流通领域交易商获取。三是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发展模式落后。大部分肉牛生产者没有与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还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无完整成熟模式。
  (三)资金方面:一是养殖户资金缺乏,资金周转困难。部分养殖大户前期估算不足,造成在基础设施上面投入较大,形成资金沉淀,造成后期肉牛养殖上的缺乏资金流。二是养殖户基本上不是精准扶贫户,争取项目资金较困难。处于初创期的养殖大户,贷款利息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三是在发展畜牧产业的专项项目资金较少,扶持的力度和广度有限,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偏弱。同时,畜牧饲养保险欠缺,为养殖户和企业的风险保障不足。
  (四)管理方面:一是由于饲养能繁母牛周期长,饲养能繁母牛的农户较少。后备牛源缺乏,不能持续稳定肉牛存栏。二是散养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有的农户甚至采取完全放牧的饲养方式,肉牛饲料营养不均衡,饲料利用率低,肉牛生长缓慢。三是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和技术服务保障,养殖科技含量低,肉牛养殖上不了规模,畜产品上不了档次。
  三、调研建议
  发展肉牛产业应以做多肉牛总量为前提,以提升肉牛质量为根本,以做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力实现乡村养牛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免疫程序化、养殖规模化。
  (一)村级集体经济要提高标准做大发展规模。一是以扶持发展大、中型繁育场、育肥场为主体,着力培育一批有基础的肉牛产业集体经济成长为规模大、效益好、管理科学的畜牧养殖小区和养殖场。二是发展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的种牛生产基地,提纯复壮和选育本地品种,确保种牛供给,建立本地优良黄牛品种核心群。继续巩固和完善长丰乡、复兴镇等有基础的良种牛扩繁场。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承办畜牧市场和畜禽交易中心的可行模式。三是试点推进、有序铺开,建立10-15个肉牛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先行发展示范区,由具备产业优势的乡镇申报设立。相对不具备发展肉牛产业条件的其他乡镇,继续做好做大原有优势产业,避免全县蜂拥跟进。
  (二)村级集体经济要瞄准长远做优发展前景。一是提高集体经济肉牛养殖管理水平,加大集科学养殖宣传力度,改变养殖理念,促进养殖户科学饲养和管理。在自繁增量基础上,有条件和分步骤地招商引牛、外购良种牛。二是引导农户依托天然草山草坡、灌木林地资源,采取划区轮牧,过腹还草(灌)的饲养方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结合退耕还林,抓好林草、果草套作,利用冬闲田土抓好"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增加牧草种植面积。三是拓宽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形成一批优质饲草料种植的集体经济基地,加大"四荒"地整理种草,建成有規模的商品草生产基地。
  (三)党委政府要使出实招做实发展保障。一是建议县人民政府出台产犊能繁母牛奖励办法,扶持能繁母牛每产犊一头,补助相应资金。鼓励老百姓大力饲养能繁母牛多产牛犊,做大肉牛总量。二是对肉牛养殖户、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实行金融贴息贷款扶持。建立发展基金及滚动使用办法,支持能繁母牛发展。设立防疫检疫专项资金,为肉牛集约化发展提供保障。鼓励保险公司研究开发能繁母牛保险机制。三是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带来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业养殖模式。加强牛鞭草、金银草等多年生高产牧草种植,提高牧草亩产量和种植效益。
  作者简介:
  姓名:袁圣治;出生年月:1987年8月10日;籍贯:贵州德江;贵州省印江县人,系中共德江县委党校理论教员,2012年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 商学院,经济学学士。
网站目录投稿:问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