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崛起与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同时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互动大大激发了空间生产力。空间成为价值链传递、实现社群共享与互动的平台,全新的空间内容与运营模式给建筑师在改造旧建筑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催生的大悦城无界空间,是专为年轻创业者打造的新型联合办公空间,是对城市存量空间激活的一次尝试。建筑师希望建立一种开放平等的物理环境,其中空间与内容、事件与社群产生化学反应,即在建筑里实现共享办公、共享教育、共享社交、共享游戏等行为。因此,需要实现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后期的运营模式提供更多的想象内容,用空间改造手法描绘一幅未来的社群生活新场景。 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悦城北侧,由八里庄粮仓转型的创意文化园内。原有空间为砖砌单层桁架结构厂房,净高6.7m,脊线高9.2m,单层面积1000m2。业主提出的场景化需求是希望在厂房里容纳独立办公、开放办公、活动大厅、咖啡馆、大讲堂、放映厅、健身房、展厅等功能,并可容纳600多人同时办公与交流。为了使空间显得不那么拥挤与压抑,整个空间采用多重错层的空间处理手法。整体将空间做成3层,局部分为15个不同标高的小层级。一些短暂使用的功能,如会议室、茶水问、洽谈室等被设计成23m左右的层高,而活动空间则采用上下通高的处理方式。整体形成高高低低、上下错层的空间效果,使实际使用的面积扩大到2600m2。这样的处理,让每个入驻团队可以拥有自己的标高领域,相互之间既形成一定的私密性,又保持视觉上的交流感。如同在不同的台地上设置院子,每个台地既各自成院,又可欣赏办公风景,并借此无限延伸。 竖向体量关系的排布遵循一种渐进式的节奏,达到从紧到松的空间关系。一层是低矮的独立小房间,二层和三层是一些半开放和全开放的办公休息空间。最高的平台为独立休息区,它以宣讲者的姿态坐落在厂房中心,既可以环顾四周景物,感受每个串联聚落之间人来人往的气氛,又可以让使用者享受相对私密的放松时光。考虑到厂房北部与相邻厂房连接处没有光线进入,建筑师将一些相对静态的功能,如会议室、洗手间、淋浴间、机房和放映室等功能安排在房子的北部,而在采光好的东南面放置如咖啡厅、活动大厅、展厅和大讲堂等功能,使得动静空间达到最合理的相互关系。 建筑的主入口通过折叠的金属板通向建筑内部,形成对人流的引导,并围合出一处三角形小庭院。场地原有的小树被建筑师保留下来,并置于新增的金属折板入口,每当日落时分,西面阳光穿透小树,光影便会投射到室内空间相对应的咖啡功能的活动区。"巧于因借"是建筑师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来源于场地的设计限制又往往可以被建筑师巧妙地转化成设计语言。由于整个园区的锅炉房被安排在东南角,突出的体量与整个厂房四方规整的语言产生冲突。于是,建筑师把次入口开在锅炉房的侧面,使用黑色钢板折叠成一个统一造型,从而与建筑主体连接。在入口和锅炉房之间,围合成一个独特小庭院。二楼锅炉房屋顶与室内的二层连接,被设置成一个室外阳台,可供办公人员举办露天派对和音乐聚会,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 业主:无界空间 地点:北京朝阳区 建筑设计:hyperSity工作室 设计团队:史洋、张国梁 建筑面积:约2600m2 设计时间:2015.11~201601 施工时间:2016.03~2016.05 摄影:李明威、hyperSity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传达共享办公概念中的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划分处理,材料选择的考虑应当是建立在人的活动行为的基础之上。空间中分别采用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穿孔金属板,创造不同的透明度。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身体对材料的主动体验,让强硬的领域划分变成主动的功能认知与转变。 在外立面的处理上,整体建筑沿用原先仓库的红砖墙,最大程度上保留旧有的厂房记忆。根据室内功能与平台标高,开窗被设计成不同大小与高度。富有现代感的黑色飘窗镶嵌在带有时代痕跡的红砖表皮上,并形成错落起伏的秩序感。与此同时,各色各样的室内行为活动映射到建筑立面之上,将原来内向封闭的仓库空间转变为半开放的现代功能承载体。 共享办公在运营上的一个特点是追求空间的最大化综合利用,最常见的运营方式有:会议室和办公室的对外短租、健身空间在社区内部对外开放等。而在无界空间的设计中,建筑师除了解决上述运营功能外,还考虑到一些特色空间复合利用设计。比如在空间内部创造一些通高的大空间,可根据外接项目的需求进行灵活布置。在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时,咖啡厅除解决餐饮的配套设施外,还充当活跃气氛的背景。洁白的墙面和丰富的分割为一些短期的画展提供灵动的展示氛围。此外,厂房内优雅的旋转楼梯和各种形态的内庭院也是人物摄影取景的优越场所。 由此,大悦城里时而蜿蜒的小径与时而挺拔的台阶,两点距离微妙;又或是巨大差异的各种高差,共同创造了异常丰富的空间感受。此外,在设计手法上还注意空间的开放与封闭、明与暗,以及体量大与小的对比。开放而模糊的流线获取形形色色的对景和多姿多彩的观赏平台,这些阵列对景反映了建筑师围绕着共享办公主题在有限的空间里探寻传统的通幽体验。于是空间的使用者,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有可能会偶遇产生新的合作伙伴、朋友甚至是伴侣;共享社区营造学习、分享、艺术及合作氛围,让整个社区变得更有粘性,让空间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落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