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产品再设计二如何为眼镜设计一款购物应用


  本篇来探讨下如何为AR眼镜设计一款购物应用,将基于真实场景进行概念上的策划与设计。enjoy~
  这一篇,献给不远的未来。
  上一篇《AR产品再设计01:AR购物(上)》我们探讨了如何进行移动端的AR购物应用的设计,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和反馈,在此表示感谢,也希望与更多的朋友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本篇来探讨下如何为AR眼镜设计一款购物应用,考虑到目前设备的特点,本文中HMD(头戴显示器)与眼镜同义。由于目前市场上并没有一款AR眼镜完全实现了购物场景,所以本文将基于真实场景进行概念上的策划与设计,当然,部分策划与设计也适用于目前的移动AR。同样,仅代表跟人观点,如有错误和不足,欢迎随时指出和讨论。
  一、宏观背景
  相比于移动AR应用,AR眼镜上的应用要营造更深的沉浸感,这意味着更深的融入日常生活。而要更深的融入,就需要3点做支撑:技术、市场、政策。
  1. 技术
  首先是AI技术。让计算机了解环境是提供丰富AR体验的前提,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机器视觉技术作为基础。目前最主要的算法就是C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听过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的同学应该都有印象,构建神经网络需要数据、算力和算法。通过喂给AI各种各样的数据,形成一个函数能拟合这些样本数据,进而对新数据作出预测。比如下图看到一堆照片,需要找到哪个是猫,哪个是冰淇淋。
  当我们面对成千上万种SKU时,AI能帮助人类识别商品质量、品类,还能提供使用方式、推荐优惠组合。可以说,AI对于AR不仅起到了底层的技术支持,也极大的扩增了信息价值。
  其次是传感器。想让AI得到拟合的函数,必须要有足够的数据去喂,而传感器就是数据采集的起点。在购物场景中,需要知道谁买的、在哪买、买了什么、多少钱等关键问题,摄像头帮助识别商品,陀螺仪帮助判断位置,深度摄像头了解行为,当然还需要大量适合室内的传感器,如蓝牙、RFID等等。
  RFID兴起于物联网,是一种无线、非光学进行识别的技术,目前被一部分无人便利店大量使用,如"京东X"、淘宝的"淘咖啡"等。RFID技术可以有效的弥补AR眼镜识别和定位的不足,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目前RFID成本在0.5-1元,但如果大范围使用,将带来整个零售业的升级。
  最后是网络技术。线下购物场景是半开放的环境,人流量大、密度高,AR展示内容又需要较大的数据传输(3D模型为主),所以网络传输和抗干扰的能力成为构建AR世界的关键。也因此,随着2018-2019年5G的到来,AR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消费级市场。
  2. 市场
  一切产品的产生都需要有市场需求,对于AR眼睛来说,更多的市场属于工业领域,消费级由于具有更多的环境不确定性,发展一直受制。这里涉及到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线下数据收集的乏力。过去,我们通过很多线下系统和云平台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但线下消费者行为数据并没有被有效采集和分析,跟不用说针对不同消费者做到定制化营销。
  但如今市场发生了变化,这里不得不重提一个概念,新零售。自去年以来,阿里和腾讯通过大量投资和运作,开始逐渐布局线下商超,希望打通线上线下数据,这将会构建一个立体全面的用户数据库。
  前几年的零售行业,一边在喊电商只占全球整体零售业的20%不到,另一边再喊线上战胜线下、线下将亡,但如今基本上各大电商都在争着抢线下渠道,带着线下平台和渠道商进行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线下发生着更多的刚需购物场景,而线上有更好的信息传达能力,这种场景间的数据流转更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用户体系。其实,这本就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消费者需求发生了进化。
  当然,关于新零售的解释和运作已经有了很多解释,这里不再赘述,对于AR从业者来说,应该更多的看到和线下场景的深度融合已经开始,如何更好的理解数据在线上线下间的流转,如何更好的表达信息,如何定位即将到来的消费形式转变才是重点。
  这里有三个过程:
  一是要能收集大量的线下数据,包括用户行为、消费习惯等等;
  二是要对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用数据构建一个个丰富的用户画像,形象的说,就是让消费者以数据的形式来呈现;
  三是用最短路径完成有效的数据交流。
  3. 政策
  市场活力不仅需要企业家,也需要政策支持。搭建平台、人才引进、流程优化、税收支持始终是政策对市场活力的重要保障。
  此外,市场的发展永远是先于政策,但不意味着市场始终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必须要有政策来治理和防范潜在危机。比如隐私问题,当年Google Glass失败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未能良好的保证他人隐私。防微杜渐永远胜于亡羊补牢。
  二、 使用场景
  考虑到实际使用场景,这里以线下商超购物为例进行分析。
  当用户在线下商超购物时,遵循一个基本的流程:
  依托这一流程,会发生以下几种常见的典型场景。
  1. 浏览商品
  (1)找不到商品
  当用户带着目标来到卖场,或者中途起意想购买某种商品,他会在卖场中来回搜寻,由于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很可能因为看花眼而错过,甚至有时候沿着路牌指示或咨询卖场销售人员,过去却发现没货了。
  (2)忽视促销信息
  大小商超经常会推出促销活动,但很多消费者进入商超后并不知道有活动,只有在结账支付时或走出商超时才被提醒。又此外,越来越多的品牌和线上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营销联动,这部分信息也只有买相应商品时才能获知。
  (3)闲逛
  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无论大超市还是小便利店,都是漫无目的的闲逛,可能是等人打发时间,可能是嘴馋等等,有的会买点饮料零食,有的转一圈就走。
  (4)不走回头路
  一般按照一定的顺序浏览各个区域,一旦走过了某个区域,回来的可能性很小。
  2. 选购商品
  (1)商品对比
  同一类商品会有N多的SKU供选择,表面看不出来什么差别,用户很难抉择。
  (2)不了解是什么
  很多新上商品会吸引大量消费者,但因为不了解所以需要导购员参与,这会增加人力成本,由于人员素质不统一,营销效果也有待商榷。
  其次,对于很多熟悉的商品,如蔬菜、肉类,判断商品状态,如新鲜度,更多是凭借经验,而大量缺乏经验的人并不能确定,不了解商品的质量。
  第三,用户购买一件商品,即使是熟悉的商品,也不一定真正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或相关用法。需要有人指导。
  (3)记不住购买内容
  很多人在购物前会列个购物单(不论在大脑里还是列出来),但等进了商场,沿着卖场精心设计的路线走到一半,购买内容就已忘记大半,变成了看见什么好买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大部分人在到家后才回想起有的重要商品没买。
  3. 支付
  (1)不了解买多少
  商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新,初来商超的人或面对新商品的人经常会不知道要卖多少,往往会超出预算。如一些食品会买很多,但都是不易长期保存的,等坏掉都吃不完。
  (2)价格统计
  对价格敏感的人群始终占有大多数,很多时候用户想随时查看自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但对于商超来说又不愿意消费者过多关注价格。
  (3)排队支付
  无论是便利店还是大卖场,排队对于消费者永远是最头疼的,商品摆上货台一件件扫描、支付、出票据、打包走人,这一流程效率很低。如果是逢年过节,如果又遇上素质不够、插队加塞的(线下的情况远比线上复杂),简直就是混战。
  三、用户画像
  由于实际去商超消费的人群消费行为种类繁多,不可能全面覆盖,所以只筛选几类典型用户:
  学生小A:20岁,男性,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对新商品有很高的接受程度和尝试意愿。对价格不明感。恋爱中,经常和女朋友闲逛。
  白领小B:24岁,女性,刚毕业2年,收入不高,喜欢尝鲜,也追求性价比,对价格敏感。单身,更多的购买生活刚需。
  总监C:34岁,男性,高收入,有房有车,已婚,孩子上幼儿园。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对价格不太明感,自己较少去超市,但去的都是大型或较高档超市,一次采购量不大,生活用品、新上商品较多。
  邻居大姐D:42岁,女性,收入中等且稳定,对价格较敏感,追求性价比,看中促销活动,食品、生活刚需较多。
  事业单位F:55岁,男性,中等收入,事业有成,不太喜欢新鲜事物,对价格较敏感,对性价比不敏感,自由时间宽松,对促销不敏感。生活用品、食品较多。
  退休大妈E:65岁,女性,退休金中等且稳定,不喜欢新鲜事物,对价格和性价比敏感,时间十分宽松,经常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食品、生活刚需较多。
  我们从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一定的规律:
  仅对于当前市场来说,是随着用户年龄的增大,更多的选择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对于非刚需商品,随着收入的增加购买几率越大。
  收入越高,对性价比的看中会相应降低,对品质的要求则逐渐升高。
  可支配的购物时间和实际购物种类关系并不大,和当时的需求与价格有关。
  四、需求分析
  结合以上的场景和用户画像,可以大致的勾画出线下商超的购物情况。以下将对这一系列情况进行需求分析。
  同样,我们通过将参照购物流程来梳理。
  浏览商品:
  用户能够快速定位要购买商品的位置。
  用户希望适时的、合理的接收营销内容。
  平台能够针对场景不同,判断购买行为是有目的还是闲逛,并推荐商品。
  供应商能有效整合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将商品买的更多。
  选购商品:
  用户需要快速判断出那种商品适合自己。
  用户需要更多简单直接的指导来判断一件商品质量状态,如是否新鲜,弥补经验不足。
  用户需要及时了解到商品如何使用,以及更有效的使用方法。
  用户需要及时提醒购物清单有哪些未购买。
  平台需要更短的路径减少用户思考的时间,更久的留在商超,拿更多的商品。
  供应商需要减少效果不佳的营销人员,展示更有吸引力的营销信息。
  支付:
  用户需要适时的被提醒每种商品建议买多少。
  用户总是能及时了解当前总金额。
  结账时,用户需要更快的完成选购商品的验证和支付。
  平台需要更安全的支付验证,确保人货款一致。
  平台需要有效疏导人流,减小运营压力。
  供应商需要货款一直,合理控制回款周期,保证现金流正常。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什么设备上的产品,用户始终是希望任务完成的更有效率,商家始终是希望整个流程销售额更多,运营成本更少。
  根据以上需求梳理,接下来我们来设计流程和功能。
  五、流程设计
  首先我们回到最简流程:
  在最简流程基础上进行扩展,得到以下流程:
  这就是一个MVP或骨架版本。但是这个版本更多的是面向消费者的,还不涉及平台。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展,得到一个相对细致的完整流程:
  对于整个流程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遵循简洁清晰,可以通过设备间数据交流完成的就尽量少让用户发起主动交互。这里有两点要说明,一是"购物清单",二是"免结账"。
  购物清单相当于一个购物车和收藏的结合,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节点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购物前并没有"加入购物车"的行为,人们一般会列清单(虽然不一定真列出来),如果此时引入"购物车"的概念,会造成用户困惑;二是线下购物大致分为有目的和无目的,二者并不硬性割裂,而是常常交替发生,但无论有无目的,看到喜欢的会用"加入购物车"的行为来代替"收藏"。所以,为了简化流程,更符合一般用户对于线下支付的认知,提出"购物清单"的概念。
  免结账其实是参考了"无人值守便利店"的特点。通过对无人便利店的调研发现,免结账实际分为无人工的自助结账(如缤果盒子)和拿完即走(如京东X、淘咖啡、Amazon Go),虽然考虑到安全防盗和成本,前一种目前更稳定,但后一种却是线下购物的趋势,它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不用排队等待)。拿完即走解决了排队结账的问题,缩短了思考时间,它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RFID扫描判断选购的商品(京东X、淘咖啡),二是基于摄像头和机器视觉判断(Amazon Go),但二者在体验上均有不足,如错误判断商品、识别身份慢等。
  在AR购物的流程设计中,初次选购时,通过眼镜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和RFID阅读器等)可以获取商品信息,这些信息记录在本地缓存中,如果眼镜判断到拿走商品,那么在购物清单中会标记已完成,并开始下一商品选购。用户在离店时通过一个扫描区域,再次判断携带的商品,之后完成下单结账。二次扫描的目的一是购物已经完成,需要下单结账;二是防盗,如果商品没有被扫描,直接拿走,那在离店时也会自动"被结账";而对于真实用户,就是要买商品,所以"被结账"是一种效率升级,并不会造成反感。
  六、功能梳理
  通过以上流程,我们对主要功能进行提炼。
  七、原型设计
  依据流程设计和功能梳理,首先对信息流做出大致的规划,形成一个sitemap草图。
  依据草图,我们来设计产品原型:
  考虑到真实场景的原型制作复杂,这里套用了一个模拟3D场景的简易模板。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功能虽然罗列在图上,但不一定会出现在实际的页面中,因为很多功能是设备主动发起的,由于AI的辅助,很多情况下不需要人主动做出判断或操作,只需要了解结果。购物,无论在任何场景下,都应该遵循最短决策路径的宗旨,让人在来不及犹豫的情况下就完成了下单支付,又在来不及回味的情况下开始下一单。
  1. 登录
  用户并不是时刻带着眼镜,这就产生和手机类似的功能——解锁和开机。因为眼镜不能对自己进行面部检测,所以考虑其他生物识别方法。由于短期内技术发展限制,为了操作方便,可以考虑用虹膜识别和声纹。三星s8启用虹膜识别,虽然技术仍有待完善,但对于AR眼镜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声纹识别受环境影响较大,但短距离阅读固定内容进行单人识别还是有可操作性的,如微信的声音锁,当然声纹识别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用户通过生物识别,首先进入主界面。简单提示登陆成功后,会显示由各种信息围绕的主界面。
  当用户走进商超时,设备会自动发送身份验证信息,商超的接收器接收并进行身份验证,如果成功则打开购物清单开始购物,如果无账号且信用记录良好则自动创建并绑定个人身份信息,如果失败则不能购物。整个登录流程从提高购物效率和转化率入手,简化注册和登录的主动交互,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完成进场。
  2. 帮助引导
  虽然AR购物场景与线下的真实购物流程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对于新的信息传达方式用户还是陌生的,需要随时随地都能提供指引。这里的引导分为三种,一是初次进入场景时给予的操作指引,帮助用户快速熟悉功能和环境;二是关键环节的反馈,提供有效指导,防止用户迷茫和误操作;三是语音辅助,可以调取全局的语音助手完成各环节的操作帮助。
  3. 购物清单
  购物清单包含了当前环境内所有的采购内容,包括已买的和未买的。当用户进入选购区,系统会先判断清单内是否有待买项,如果没有,则为闲逛,系统会提供更多促销信息促进下单;如果有则显示部分和待买商品相关的促销信息,同时通过路径优化按顺序排列购物清单。之后清单收起,首项将被标记显示。
  清单中的商品有以下几种状态:待购买、已找到、库存不足、已完成。当用户开始购物但并未找到商品时显示待购买,当导航引导并拿起商品时显示已找到,在整个流程中如果库存出现不足购买量则显示"库存不足"并提醒用户,当检测到下单动作时显示已完成并开始下一项商品,直到完成所有商品选购。
  此外,之所以没有在购物车或购物篮上叠加显示清单,是考虑到很多场景下并没有较大购买需求,以及并不一定总有足够购物车等设备。
  4. 营销展示
  AR应用中的营销要考虑到两点,一是避免过度干扰,虽然在移动时代和PC时代都有过渡干扰的情况,但在真实场景中的干扰更容易造成用户焦虑;二是合理展示,可以通过提供关键信息的简单入口吸引用户点击,然后通过游戏性和互动性来完成广告价值传递,这种方式更利于用户接受。相反,大量的堆砌信息、直接弹窗展示等强制手段,反而造成更早和更快的关闭。
  在设计时,要提供视觉指引,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唤醒、是否深入。考虑到实际传输的内容大小和网络延迟,不一定采用3D对象,视频、控件色差展示都是高效手段。
  5. 商品导航
  商品导航分为地理定位和视觉定位。
  当距离商品较远时,通过货架传感器获取数据,逐步引导至货架前。
  当到达货架前时,通过视觉定位和标记指示,直接标识出商品具体位置。
  在定位时要考虑到用户找到商品这一动作的终点,即用户拿起了标记的商品。如果只是定位到货架前,并不能确定用户能找到商品,所以不论是否发现标记商品,在摄像头检测到准确拿起商品之前,都要当做"未找到商品"。
  5. 商品筛选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单个商品信息查看和多个商品对比两部分。
  单个商品信息展示包括基本的商品名、价格、详细规格等,同时提供3D和视频模式展示使用方法。此外,单个展示还提供了产品组合的备选商品,通过直接拖动到主商品上能通过3D或视频直观的看到组合方式及效果(如柠檬可乐的做法和口感),间接促进客单价的提高。
  多个商品对比通过将两个以上商品放在一起进行信息比对,如饮料间的价格、热量、甜度等等,此外还支持和线上商品对比和推荐,一旦线下商品有不足可以直接将线上商品加入购物清单,离店时统一支付。
  当用户选定某一商品时,通过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可以判断出是否决定购买。如果已确定(如通过放入购物车或带离货架超过一定距离等方式),则在购物清单中将其标记为已完成状态,并开始下一商品选购。
  6. 离店和账单查看
  为了简化用户流程,这一过程更多的是系统自己完成。当用户确定要结束购物时,需步行通过离店区域,此区域有不长的一段距离,足够传感器判断人货对应,当检索完毕时,系统将自动下单并调取绑定的支付接口完成支付。稍后用户会收到本次消费的账单以供留存。
  八、交互设计
  这里直接上一些实拍的效果,考虑到稳定性和表现效果,基本通过AE、C4D或者sketch+Flinto来完成。由于制作时间较长,所以仅展示部分功能,我将逐步完成剩余功能的实拍交互设计。
  促销展示:
  AR眼镜购物产品设计【一】
  https://v.qq.com/x/page/h0544asdpgq.html
  商品促销展示:
  AR眼镜购物产品设计【二】
  https://v.qq.com/x/page/w0544ej4ax4.html
  >
  商品导航:
  AR眼镜购物产品设计【三】
  https://v.qq.com/x/page/v0544u8fj9d.html
  九、一些思考
  这是一篇面向未来某一特定场景的产品策划,同样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由于线下商超购物环境复杂多变,所以只能在某种固定的条件下进行设计,此外由于技术发展对产品场景和功能的革新,目前设计的内容并不一定日后不被淘汰。
  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变化很快,但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对较慢,如何能让产品即保持适度的平衡,又满足用户体验,是对产品设计师极大地考验。
  此外,对于新技术一定要考虑到安全性。线下商超商品被盗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但并不妨碍我们不断通过流程改造和技术升级来缓解。采用RFID或更好的技术,配合无死角的摄像头检测撕标毁标,配合人货对应的二次验证,可以有效减少商品被盗。
  感谢耐心看完的朋友们,希望能对你的产品策划和设计有一点点帮助。当然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随时指正、探讨。
  相关阅读
  AR产品再设计01:AR购物(上)
网站目录投稿: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