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原貌与设计任务 原建筑是一座两层高的砖混房子,始建于1970年代,曾是某工厂的附属建筑,也作为办公室使用过,位于北京西郊的一个汽车园区内,周边景观条件并不理想,南侧是一个大型停车场,东西两侧与其他建筑紧贴着,北侧为园区的围墙。建筑平面呈L形,中间围合了一个面积约100m2的后院,室内空间分隔细碎,且大部分墙为承重墙,因曾经被改造过多次,结构情况复杂。 业主希望将建筑改造成一个具有禅意的接待服务空间,包含多功能用途的雅集空间、若干个茶室、禅堂、治疗室,以及后期服务和办公空间等。此外,业主也希望对后院进行改造,将之变为一个中式庭院。 空间流线的重构 建筑师并不希望简单地照搬中国古典建筑的符号,或者将设计停留在新中式的室内改造设计的惯性思维中。建筑师认为一个禅意空间的营造,主要不在于装饰符号的运用和家具的选型,而应该从空间开始。另外,因为原建筑的周边环境较乱,其直白而迅速的交通组织方式并不适用于新空间的气氛;正相反,快捷的进入方式会破坏禅空间的意境。所以,建筑师希望借用中国园林中曲径通幽的空间手法,将进入建筑室内的路径人为地拉长、折叠;并将路径围绕后庭院组织,通过步入者与庭院的视线联系与遮蔽,形成"小中见大"、"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等空间模型,从而营造"禅"的场域精神。 新路径始于一个新加建的前廊道。建筑师利用原建筑与道路之间的绿地,营造了一个狭长的、二层通高的半室外空间;保留了原绿地中的一棵小树,并将之包围在廊道中,形成一个停顿点,使空间进一步减速。人们从廊道西侧步入,走到建筑的最东端,然后向北转,进入建筑;建筑师并没有让人进入一层的使用空间,而是进一步利用廊道引导人们在建筑中行走,步入二层。在后院的东侧,又加建了一组对折的廊道,它的形制介于长坡道和两跑楼梯之间。人们拾阶而上,途中会先透过格栅看到后院和后院对面二楼的大茶室,然后转头进入一个狭长、封闭的空间,最终进入二楼。至此,使用者才正式进入建筑的主体空间,即主要的公共空间,包括雅集空间、小茶室、禅堂和大茶室。 与二层的公共性相对,一层的功能相对私密,主要包括诊疗室、办公和后勤服务用房;此外,一层空间也是连接室外庭院的入口所在。建筑师将第二个楼梯和通往内院的门都安置在L形平面的内角位置,这样既可以满足防火疏散的要求,也可以将"拉长"的路径进一步向一层和庭院延伸。至此,一个刻意被拉长、折叠的线路得以完成,人们从建筑外部进入二层,再到一层和后庭院,一个直线不足十米的距离,却会经历数十米的历程。在建筑手法上,建筑师没有刻意使用任何中国传统装饰符号,但一种中式空间的味道和禅意却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业主:百得利艺术俱乐部 建设地点:北京 主持建筑师:何崴 建筑室内设计团队:陈龙、王琪、赵卓然 照明设计团队:张听、韩晓伟、周轩宇 特别顾问:薛晓明、张意诚 用地面积:300m2 建筑面积:450m2 設计时间:2014~2015 建设时间:2015~2016.01 摄影:邹斌、何崴 视线和空间的交替 与空间流线伴随在一起的是空间尺度、气氛和视线通透性的变化。在此项目中,建筑师希望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空间形态,结合自然光、人工光,以及建筑界面的透明性等因素,形成一个不断交替的空间节奏变化。 首先,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师分别在建筑的入口区域和庭院区域增加了两组廊道,呈现为窄长的空间模型;然后,对室内空间进行梳理,将原本相对均质的格局变得大小交错有致。在此基础上,空间界面的透明度将空间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建筑师利用不同的材料——玻璃、竹钢格栅、实墙,以及不同的开窗程度,精准地控制自然光的引入,以及视线在室内外(人和内院的视线联系)、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可达性。必须说明的是,这种处理也是受到了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品"水之教堂"的启发,即进入教堂的人与水的关系:从沿着外墙见不到水,到沿着水池边行走,再到通过地下的暗空间进入教堂主体空间,面对水面。空间的转折与明暗、人与水的远近、视线和水的交流关系的变化等都给这个设计带来了灵感。 建筑师还有意强调了空间中光影、明暗的运用。因为光和影既是中国传统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气氛的重要手段。从建筑入口空间开始,改造后的建筑依次被自然光和人工光统治,对应的空间氛围也依次经历亮空间和暗空间。在建筑师看来,中国的传统院落空间,特别是南方的院落空间,亮暗氛围的更迭是空间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更迭正对应了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模型,同时加强了空间序列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新的建筑立面 为了改变原有建筑的工业感,建筑师将建筑的立面进行了改造。首先对立面的开窗进行了梳理,将原本非常不规则的开窗(可能是因为此建筑经历过多次改造)进行了规整;然后将红砖墙面变为纯白的抹灰墙面,增加了人文特征。南侧主立面上,新加建的前后廊道,建筑师使用了新型环保材料——竹钢。竹钢是一种竹集成材,具有很好的结构强度,且可弯曲,材料视觉效果也很符合禅意的要求。建筑师将竹钢材料以格栅的方式呈现,成为原建筑立面外侧的一个新层次,与白墙面一起将新建筑的禅意主题暗示出来,同时也将建筑从周边的红砖建筑中区别出来。值得说明的是,在设计建筑南立面的时候,建筑师刻意保留了原场地中的一棵小树,并将之纳入立面的构图中。这棵树随着季节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既使建筑立面平添了几分活力,又暗示了禅文化的枯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