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是一本由赵毅衡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18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12-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符号学》精选点评: ●大二看的,没明白= =术语陷阱略多 ●高跟鞋 ●膜拜 ●这本书可以让一个小白拜托文献重负,不过个人感觉部分章节经不起追究。比如传媒与渠道。 ●看过四遍厉不厉害 ●很清楚,有启发,但不够连贯和深刻。刚开始蛮激动,越到后面越冗长无聊:一切文化现象都拿符号来解释,有些还原主义。"艺术是理解的缓刑",喜欢这句。 ●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基督教关于基督的全部含义,但是深受基督的吸引,在远比自己理解的深刻的意义上属于基督;有些人信仰其他宗教,但是受到上帝隐秘的引领,专注于自己的宗教中与基督教一致的部分,因此,不知不觉属于了基督 ●深入浅出。推荐给ex,他撇了撇嘴。 ●这书我大二大三各读了一遍,大四时又旁听了赵老师的课,对我影响很大。想起自己本想入赵门,最后关头却阴差阳错没能成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推荐给所有对符号学有兴趣,对广义批判理论有兴趣的朋友。语言简洁明了,举例丰富幽默。前篇讲符号学基本原理,介绍概念和术语,后篇介绍各种符号学观点。印象较深的是反讽主义、反弹单轴化。 《符号学》读后感(一):符号学原来这么好玩儿~ [暗恋]是"潜在符号",携带意图&文本意义,虽暂时没有接收者,仍具有"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潜力",一旦有机会遇到接收者就可完成表意过程. [恋物狂]是暂时忘却指示符号与对象的关系,欲望从对象转移到替代符号. [吉祥数字]是"能指形式偏执",期盼"能指"创造"所指". [限量版]是类型符向个别符演化的营销策略. [看电影依赖豆瓣idmx评分]是"伴随文本执着". [前传]是将原生成先文本转置为情节上的后文本&作出强烈的元文本式批评. [牛鞭壮阳]是神话式思维的治疗隐喻下的符号生理反应. [考试]是表意和解释的强编码. [意大利作风]是让所有符号弱编码化,表意发出任意化,解释活动可折损化.[《穆赫兰道》看三遍才懂]是对于适合元语言集合的追溯性阅读. [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烟斗)]是标题的"文本元语言"取消体裁的"自携元语言"同时推翻观者的"能力元语言"并最终导致"元语言自我否定"的阐释漩涡. [全球本土化]是民族利益和跨民族利益并存意识形态体系中的评价漩涡. 《符号学》读后感(二):关于《符号学》这本书 这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的规模最大的一本书,400页。每天固定看40页,看了10天左右(我的观念是每天能够接受的知识是有定额的,超过了就算看了也理解不了,徒伤脑子)。 因为"辛辛苦苦"看完了,于是必须简单写几句话纪念一下,顺便给后来者提供参考。 看这本书之前最好先看赵毅衡的视频课,B站上有,大概叫"四川大学-赵毅衡-符号学",据视频中相关线索推测,录像时间为2009年。这个课总共66讲,每讲25分钟左右,非常生动有趣。赵毅衡上课自己老笑个不停,时不时也来几句幽默,举例鲜活,思路清晰,爱飙各种外语,特别是英语和法语,我尤其爱听他讲英语。这个视频课没有水分,全是干货,越往后看越有味,非常推荐。66讲视频看下来,《符号学》这本书的内容也就懂了八九成了,然后再把听到的知识落实到纸面上,开始看书。 这个书有好几个版本,2011年出的叫《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符号学》是隔年出的,之后2016年又出一本《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版)》。我对比了这三个版本,11版和12版(也就是这本《符号学》)在表述方面易动很大,明显经过逐字逐句推敲,一些句子看起来是改来改去改来改去,非要把它整通顺为止。其修订之密集令人佩服,其中也增删了不少内容,不过整体框架不变,大致意思变化也不大。16版则与12版差别较微,只改了一些错别字和标点,补齐了漏写的内容,规范了部分人名译名。不过最新的版本中仍有少量错别字,校订这样一本大书果然是不容易。 我是先看了视频再看书,看书的时候算是复习了,大多数内容也都很好懂,写得明白晓畅。在此之前也接触过一点语言学和传播学,基本概念和术语都知道些,阅读没有太大障碍。看赵毅衡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还在看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互相比照,某种体系性的东西在脑子里也慢慢清晰起来。赵毅衡在符号学方面志向很大,他跟大多数国内随大流的大学教授不同,他想做的甚至是参照西方学人的办法,建立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可以"无限衍义"的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读者可以从上篇"原理"中看出眼力,从下篇"推演"看出野心。这话反过来说也通。 书中的内容大家去看就好了,并不需要犹豫,这书只要你看得懂,就不会浪费你时间(这句简直废话哈哈哈哈哈)。我只讲我留意到的几个小点: 1.看视频课以及书的一开头,可能会以为本书有意扬皮尔斯体系,贬索绪尔体系。其实不然,这本书的工作方法是取用二者。皮体系和索体系之间只有非语言和语言的区分,没有优与劣的差别。 2.赵对钱锺书、佛学禅宗、古典诗词等多有研读,颇杂学,看来是杂食出真知。赵老对最新的社会现象也很敏感,不是浅尝辄止,也不像多数老师那样,学几个热词只为了跟学生打成一片(打心底却是瞧不起的)。赵毅衡是足球迷,爱用足球举例。因为我也是个球迷,很早之前就发现足球现象对于理解各种理论很有帮助。不过赵老师这个爱好可能苦了那些不看球的女博士们。 3.书评中有朋友贴出李赵的符号学恩怨,查了李的个人网站,确有其事。但赵并未为此"屏蔽"李。相反,不管在视频课还是本书中,赵对李评价注重客观中肯,尤其对李著《理论符号学导论》《历史符号学》等评价甚高,无意与之为敌。也可以说赵有意营造大度形象?不管是真是演,他都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榜样。 4.但赵很少引用李著作中的原文,恐亦有所顾忌(因李常在文章里批人家抄他的)。对李译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也不采用。一方面可能是"术语不通",另一方面可能李译年代较早,表述有些尴尬。最近正在看这个译本,较之其他译本确实较难,一些地方往往须比照文末术语表才能"秒懂"。 5.书中部分内容在成书之前已由其爱人陆教授在论文中零散发表过(如谈雅各布森6因素,展面-刺点等),表述相近,原创归属很迷。 6.个人认为这本书注释部分很有看头,用词也很精准,连初版后记我看了也十分喜欢,值得"临摹"。 7.书中虽然新创自创术语较多,但每个都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并不突兀,不使人摸不着头脑。 8.部分术语在前后版本中有更动。其中变动最大的是第六章"伴随文本"第4小节中,将"元文本"(2012)替换为"评论文本"(2016),英文则同为meta-text。 9.仍有少数术语个人觉得解释得稍有含混,如 展面-刺点,意图定点等,有可斟酌处。 10.另外提供一个小的补充,聊备一格。书中第十一章第4小节"理据性滑落"(12版p.252)提到"爱沙尼亚"作为"海边国家"可替换。实际上这里可能是不能替换的,"爱沙尼亚"即Estonia,该词原意即"住在海边的人",实有显然的理据性,不是其他地名可以随意替换的。 记得第一次读赵毅衡,看的是他的《重访新批评》,那是他三十几年前写的一本书,逻辑也不算特严谨,叙述还带一点"不客气",内容也非常跳,总体感觉一般,对赵毅衡印象也就一般。直到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心血来潮在B站看起课来,由看视频到看书,一共也才个把月,如今已从路人到被实力圈粉。想来当代中国人写的文学理论书也有如此可看的,便觉殊为珍贵。 这书过段时间再刷一遍吧。 《符号学》读后感(三):浅谈"刺点" 【本人"符号诗学基础"课程的读书笔记,关于赵毅衡先生的这本《符号学》。没什么学术价值,也没人会care我这个小透明吧~所以就发到这儿喽。版权归本人所有。】 巴尔特在生命中最后一本著作《明室》里,提出了一对很有意义的观念。巴尔特用了两个拉丁词Studium / Punctum,赵毅衡先生将这两个不太好理解词译为"展面 / 刺点",我觉得既形象又精准。联系本书中有关于"标出性"的理论,我个人对展面与刺点这对概念的理解是:展面即一个或一系列符号文本中遵循规范的、未被标出的,用巴尔特的话来说就是"从属于文化"、"使我感觉到‘中间’的感情,不好不坏,属于那种差不多是严格地教育出来的情感"。而刺点即一个或一系列符号文本中不一般的、被标出的,用巴尔特的话来说就是"把展面搅乱的要素"、"正是这种东西刺疼了我"。赵毅衡先生将这一组概念放在"双轴关系"这个章节来讲,再恰当不过,而他所定的译名也非常忠于巴尔特的原意,展面与刺点这样的表述正好就对应组合轴和聚合轴。 首先我觉得要明确的是展面和刺点具有相对性,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的。没有展面的话就没有刺点,他们是相对而言的。这一对概念中,最值得研究的当然是"刺点"。而"刺点"这一概念的讨论似乎并没有广泛展开,"符号学论坛"上对此的讨论也不多。我仅以粗浅的符号学知识来谈谈我对这个概念的思考。 赵毅衡先生在《符号学》一书中并没有对"刺点"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有两段类似定义的话:"刺点,就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就是日常状态的破坏,刺点就是艺术文本刺激‘读者式’解读,要求读者介入以求得狂喜的段落。""刺点就是在文本的一个组分上,聚合操作突然拓宽,使这个组分得到浓重投影。"实际上这两段里刺点的特性应该是不一致的,所以说"刺点"究竟是一个怎样具体的概念,很难用言语来讲清楚。我目前也没有能力来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不过我想反驳一下赵先生提出的"艺术是否优秀,就看刺点的安排。"这一句话透露了一个信息:"刺点"全是人为设置的。我觉得这个很值得商榷。在下文中我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我无法准确定义"刺点",但我觉得要能被称之为"刺点",至少要满足一下几个条件:1.在整个文本中令人印象深刻;2.本身要具有丰富的意义,或是给人以足够大的解读空间;3.不具有替代性。既然"刺点"这个概念难以说清楚,我觉得可以从分类的角度来理清它。这个分类可能并不严谨或者准确,但的确是我苦思冥想之后的理论结果。我觉得刺点可以大致分为下列五种类型(由于我的阅历有限、知识层面较浅,所举例子大多来自电影和书籍): 一、突兀式刺点。 这类刺点应该是最符合"刺点"这个词给人的形象感。此类"刺点"就是通过打破秩序与常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不久前在戛纳电影界上斩获"评审团奖"的加拿大天才少年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妈咪》,影片开始一直非常奇特的1:1画幅,中段整部影片情绪最欢快的镜头里,男主角冲着银幕打开双手,将1:1的画幅扒成正常的银幕尺寸。这不寻常的一幕联结了电影的前后画幅不同的两部分,也联结了虚幻的电影世界与观众所在的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意义丰富的刺点,在放映的时候就得到观众惊喜热烈的掌声。欧美女歌手Minnie Riperton的代表作《Loving You》在05年"超级女声"的比赛中,因为张靓颖的翻唱而被国内听众熟知。这首歌副歌部分清亮的海豚音无疑是"刺点"。在这样一首抒情作品中,海豚音通过音高的骤然提升,成为整首歌最出彩的部分,带给听众非同一般的听觉享受。"痣"本身并不美观,但少部分人的痣却被称为美人痣,这可能与本身五官的精致还有痣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有关。但当一个痣不仅没有减损面容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些韵味时,我觉得这颗痣也属于"突兀式刺点"。 二、浓缩式刺点。 这个类型的刺点就是赵毅衡先生谈到的"在文本的一个组分上,聚合操作突然拓宽,是这个组分得到浓重投影"。他举得例子是诗歌中的"炼字",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浓缩式刺点一般都是文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是整个文本的无可替代的高潮。比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个情节,不仅是黛玉这个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行为,而且它暗含了整部书的思想内涵,"葬花"实际上就是在哀悼那些女子。又如台湾导演蔡明亮的代表作《爱情万岁》中,最后长达十分钟的长镜头就是一个浓缩式刺点。这个长镜头不仅展现了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慢节奏、少对白、长镜头),而且镜头中女主角长时间的哭泣是整部电影情感的一个投影。这个长镜头无疑是影片的高潮,同时也是观众在解读影片时不得不高度关注并深入思考的一个符号。类似的还有至今未解禁的电影《苦恋》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你爱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你吗?" 三、反复式刺点。 这一类刺点与"浓缩式刺点"有相近之处,是文本中有代表性的符号,不过这类刺点往往是一个关键事物,通过反复出现来达到贯穿全局或是紧扣中心的作用。英文里的"The Key"可能更能准确表达这个含义。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影《盗梦空间》中的那个陀螺,它不仅直接与电影最重要的主题"虚幻与真实"挂钩,而且于电影中反复出现,串起了整部电影。再如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中的小黄伞。整部剧集共有九季,讲述的是男主局泰德寻找真爱的故事。直到第九季,真爱才现身,而此时观众才发现,其实前八季一直有她的身影,每当泰德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总有一把小黄伞从他身旁经过,这把小黄伞的主人正是与他终成眷侣的那位女子。小黄伞所代表正是该剧原名"How I Met Your Mother"中的核心人物"Mother",尽管她在整部剧的戏份极少,但是却通过隐隐绰绰地重复出现成为了全剧的刺点,串联起了整个故事,同时也给观众各种解读空间(比如"我们经常和真爱擦肩而过"、"美好的缘分总是需要等待一个好的时机"等等)。 四、空白式刺点。 这一类刺点与"空符号"有类似的之处,但并不等同,只是说有一部分空符号在特定的文本中,成为了刺点,比如交响乐间奏部分长时间的休止。原本按规范来说应该从头到尾一气贯之的演奏,因为这个长时间的休止跳出了规范,这个不寻常的段落便成为了"刺点",给听众更大的震撼与更广的想象空间。金庸先生的小说《雪山飞狐》的结尾是全书最经典的一处,也是因为它是"空白式刺点",胡斐最后那一刀究竟有没有砍下去,作者没有给出结局,全凭读者自行去想象。这样的刺点不仅直接联结了文本创作与读者接受,并且毫无疑问成为全书最为人称道的一个地方。不过我觉得这个刺点的成功也在于将整个文本放在金庸所有创作里来看,它是唯一一个没有明确结尾的小说,如果金庸在多本小说中都使用这个技巧的话,无疑会削弱它的出彩程度,甚至不能称其为"刺点"了。 五、断裂式刺点。 要讨论这个类型的刺点就需要谈到上文中提及的那个问题:"刺点"是不是一定是人为设置的。我觉得答案是:不一定。其实赵毅衡先生在《符号学》中也讲到这一点:"刺点,就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就是日常状态的破坏,刺点就是艺术文本刺激‘读者式’解读,要求读者介入以求得狂喜的段落。"虽然这段话的表述我还有一些不理解或者说不认同的地方,但我觉得这已经可以让我归纳出第五类刺点——断裂式刺点。其实这也得归功于唐小林老师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时多次提及的"症候式阅读"。"症候式阅读"要求在文本的缝隙中寻找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而我能想到也是在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上提到的郭小川诗歌《望星空》和"伤痕文学"代表作刘心武所写的《班主任》。这两个文本的"刺点"并非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本的缝隙,由此介入文本,进而从一个非主流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获得新的解释意义。比如从《望星空》的前两节与后两节思想情感上的矛盾出发,去分析作者当时的迷茫与焦虑以及可能存在的"自我保护思想"。从《班主任》中学生变坏了的过程中教师的缺席与失语,解读出文本背后的避重就轻与当代中国只知识分子在自我批判与反省上的严重不足。这些意义和解读都并非作者在创作时所设计好的,而是读者在解释文本的时候通过"症候式阅读",并联系伴随文本,所解释出来的。正是经过了这样的解释活动,文本中的这些符号才成为了"刺点",否则就只是文本中普通的一个符号而已。 以上就是我对于"刺点"的一些个人思考,很多不完善之处,有待大家批评指正。作为一个才疏学浅的符号学初学者,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去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消化。 最后感谢赵先生的这本《符号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察、认识这个世界。 《符号学》读后感(四):赵的符号学 符号学 赵毅衡 配合b站的视频课,图书馆的书。 看到20集,书的第二章,实在是读不下去了,本想毕业论文写这个方向,原来是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与领悟力,对于这些名词,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巧妙地运用到论文里面,也许还是功力太差吧。 专业里分派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专长是语言学,自己最不擅长的选题,在她那里好像容易通过很多,但是心有余悸。 推荐书目 《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符号的定义 1.符号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符号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东西。 符号与实际意义是相互混杂的。 2.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 (why important :文化是由意义组成的) 研究对象: 符号过程(semiosis) 包括:表意(signification) 传达(communication)解释(interpretation) 研究符号学的必要性 当代文化是一个符号时代 拉动对符号的内需:旅游 品牌 符号行为 斗争:抢夺的是符号权力 对于符号的斗争 不学习符号学很难研究当代文化 符号学实际上就是文化符号学 符号学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公分母 符号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特点的关系 提供普遍意义的理论设想 可重复操作原理(所有人文学科的适用性) 符号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四大支柱理论 (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 女性主义 生态批评等) 文化研究(Pierre Bourdieu Jean Baudrillard) 四大支柱: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 符号主义(形式论) 心理分析 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 二十世纪初的星座理论 不能迷信新的理论(有的新的只是胡说八道) 符号学 Semiology ——saussure Semiotics——peirce Significs——Victoria Welby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有意义活动的总集合 符号学为文化研究的各种课题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 符号学以文化研究为最主要目标 符号学与语言学和叙述学的关系 人类使用的符号体系中,语言是超大体系,语言学很早就形成了独立学科,符号学更关注非语言符号。 叙述是重要的符号文本。 符号学一定要覆盖叙述和语言。 符号学包括 符号语言学与符号叙述学 也涉及到 · 4个模式 1.索绪尔模式 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语言学为符号学提供了基本模式,索绪尔的符号学实为语言符号学(20世纪前期成熟) 结构主义语言学即为符号语言学 在当代语言学中索绪尔的地位降低(摆脱语言学模式) 能指与所指 2.皮尔斯模式(逻辑——修辞模式)出发点 符号意指的一系列三分式,使符号向无限衍义开放。 符号与意义之间有"根据性" 形成了符号的复合三分类 巴赫金模式 由俄国形式主义发展而来,发展形成"塔尔图——莫斯科学派"(洛特曼、伊凡诺夫、乌斯宾斯基等),将符号学运用于文化 弱点: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传达论 科学(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 (结合紧密) 符号学的可操作性在于逻辑学,而非在于与其他科学的联系。 4.卡西尔 "文化符号论" 第三阶段符号学的发展特点 和其他学派的融合 广泛应用于具体领域(门类应用) 和其他学派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符号学的核心是批判 任何撒谎的大学都是符号学研究的对象——艾柯) 谎言是如何构成的 (形成马克思主义符号学 詹明信(左翼) 内容与形式不可分 ) 精神分析的融合 弗洛伊德解析梦所用的"修辞"与符号学的术语非常接近 拉康从"能指链"讨论潜意识的符号构成 克里斯苔娃的"符号心理分析" 成为心理分析与性别研究的桥梁 巴特勒的展演性 现象学和符号学的结合 格雷马斯、库尔泰等人发展主体符号学理论 塔拉斯蒂提出了存在符号学 德里达从符号角度找出胡塞尔理论的盲点 先秦名学:墨子名辩论 道家意言论 儒家正明说 名家学说 禅宗美学:唯识宗 因明学 唯识宗是由玄奘带入中国(有难度,有皇帝支持 ) 门类符号学 艺术符号学:电影、音乐、图像符号学 应用符号学:商品、商标、时尚、明星、旅游、游戏、竞技符号学 准科学:法律、人工智能、风水、预测、刑侦符号学 原理 符号的构成 符号载体,空符号 符号并非一物代一物(传统定义) 一般说的符号,指的是符号的物质性,实为符号载体,不一定是物。 被携带意义的是"感知",而不是"物质性的"(符号载体) 空白、黑暗、寂静、不是物,而是物的缺失,是表达的意义。 在幻觉中,在梦中的感知,要携带意义,必须使用符号。 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符号——事物(sign——entity)事物 实体 符号可分为:自然事物、人造事物、纯符号事物 符号是使用性(usefulness)与表意性(meaningfulness)的结合 人造事物的符号包括: 原来作为使用制造的事物符号 原来作为符号制造的事物符号(语言符号 艺术符号 非语言符号 非艺术符号) 所有的符号都能归回去符号化,归回到物。 符号流程: 发送者(意图意义) 符号意义(文本意义) 接收者(解释意义) 符号的定义:被认为携带着意义而接收的感知 符号载体与"物质"之间有直接间接的关联 符号文本(text) 文本性的七个特征: 结构上的合一性(cohesion) 概念上的一贯性(coherence) 发出的意图性(intentionalty) 接收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解释的情境性(situationality) 文化的文本间性(intertexuality) 文本本身的信息性(informativity) 思考: 沉默如何成为符号? (有背景 被感知而携带意义,成为一个信号意义时,能够被感知就成为了符号) 符号过程:不完全符号 不完全符号: 空符号 2.无发送符号(自然符号)3.自我符号(接收者是发出者自己) 4.潜在符号(没有接受者,没有达到接收者的符号,未完成表意功能) (一)符号过程的三条悖论: 符号过程以意义不在场为前提 不存在没有意义的符号 解释意义不必与发送原意或文本意义相符 符号之在场反面说明意指之阙知 现在生产还有,但是没有生产的表现了 因为不够,所以需要符号。 广告表现的是欲望的欲望,正是因为消费的不在场(消费的缺乏),即意义的不在场。 符号意义是一个"待在" "凡是表意必然有"表达面"与内容面" 索绪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符号化不引向"真值"(真理 truth value) 不管这样解释出来的东西是否"正确",符号解释不可能得出"意义",这个意义本身的"真值"问题实际是相对于意图意义或文本意义而言的。 任何符号必然有意义 1.不懂 (并非不是符号,而是说经过思考之后,不能表达出来) 符号意义的变异:片面化 符号是相关可感知品质的片面化集合 三步具体化 三步否定化 文本意义否定了意图定义的存在。 解释意义否定了文本意义的存在。 一物可以是若干符号 ——文学艺术必然片面化 放大 放大即符号意义的解释往往造成的"意义价值差"。 "符号化"就是把意义放大到远远超出原载体的价值。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永以为好" 符号焦虑——广告符号 过多的意义 eg 教师节送礼 "送礼大国" 去符号化 泛符号化 符号帝国主义 符号(将大家懂的东西来让大家不懂) 符号学的四对领域: 人文——社会领域 科学——逻辑领域 非语言领域 语言领域 非叙述领域 叙述领域 理论领域 应用领域 思考 1.《症状的症状》东亚病夫 真相是在讲述的内容中,还是在讲述中? 文学艺术是否表现真相? 意义不在场 (症状是本身存在的,写自己有病的时候还能认识到自己有病,但是一旦觉得自己没病,其实就病入膏肓了) 镜像是否是符号? 镜像只是对象的一部分的形象显示 镜像是否为符号取决于解释 任意性与根据性 (索绪尔的 错误观念 来源于任意武断论 ——系统——系统——封闭性——有机论——无噪音论) 这一部分进行的很快 因为是错误的观点,但是有其存在的意义 任意性(arbitrariness)武断性 任意性是语言符号本质的第一原则 任何用来描述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术语是任意的 系统性 语言是一个系统,任意武断的符号在系统中才能得到表意。 系统具有全域性(wholeness) Language:deep structure Parole:surface structure 凡是承认深层结构为系统控制与重组力量的人,都是结构主义者。 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有四特点 《结构人类学》 结构展示了一个系统的特征,系统有若干组分构成,任何一个组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变化。 对于任一模式,都有可能排列出同类型一组模式中产生的一个转换系列。 上述特征,使结构能预测,如果某一组分发生变化,模式将如何反应。 模式的组成,使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都成为可以理解的。 共时性 共时语言学 每个系统都是在立式得转化为一连串的共时局面中形成的,没有一个符号系统能历时不变,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可以不同。 符号学讨论的共时,是解释者看待这个系统的角度:当符号组合被看成一个文本或一个系统时,它们就是共时的。 需要时间展开并不是历时性的必要条件,共时和历时只是我们观察和考虑问题的角度。 有机论 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可能被删除而不损及其整体意义。 戏剧信息无赘余,每个信号都具有(或被认为具有)其美学根据,删除这些信号会剧烈地改编被表演信息或文本的价值。《符号学与戏剧理论》基尔·伊拉姆 符号过程的两种噪音:(片面化) 符号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误带来的不表意部分。 符号接收者认为对她的解释不起作用的部分。 现代艺术的特点就是 有意加入噪音:露迹 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两者要求不像符号的符号 皮尔士认为符号可以分为三种: 像似符号(Icon)标示符号(Index)规约符号(Convention) 符号模仿对象,还是创造对象 皮尔士认为像似符号可以不必依靠对象的实在性,其对象可以是纯粹的虚构的存在。 中文的构成:理据(半规约) 赵元任:象形(pictograph) 指事(ideogrphs) 规约本质 德里达(哲学家、符号学家) 思考:交感巫术(弗雷泽《金枝》) 衣袋位理学 符号表意过程的分析 p91 符号表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符号所指的究竟是个体概念还是类型 表意过程在哪里终结? 不必搞清楚这两对概念 索绪尔认为 能指是"声音或形象(感知),而所指是"概念"两者都不是客观的物理实体" "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唯心) 所指是"能指所指出的东西"(能指所指向的东西)——赵毅衡 首先区分能指(例如政治先确立左右中立的能力) 一般能指所指都是靠能指分节来分所指 能指分节的特点; 互相区分 所有分节合并又能覆盖全域 同一连续体可以多重分节 例如:狗的概念(名字)就是分节符号(多重符号 多重身份同时又将社会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