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当中最经典的三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可以算是以少胜多,那夷陵之战也算是以少胜多么?当时孙权和刘备的兵力各是多少呢?关羽被杀的那段时间,正是蜀国兵力最强的时候,但最后的结果几乎是全军覆没,孙权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孙权也是少胜多的话那刘备这仗大的也太失败了,不过当时刘备急着为关羽报仇可能也没想这么多。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将军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张南为前部,赵融、廖化、傅肜为都督,亲率大军数万开始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同年八月,战役正式打响。刘备的先头部队进展顺利,八月间打败李异和刘阿占据秭归,其主力也陆续向秭归集结,同时荆州武陵地区的蛮夷各部也纷纷派出使者请求协助刘备夺回荆州。面对刘备的攻势,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孙桓出兵抵抗。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 刘备派出将军吴班、陈式沿三峡东进,占领荆州长江上游重镇夷陵, 陆逊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从巫县、秭归等地后退了近六百多里,一直退到了猇亭地区。直到在夷陵道攻破刘备军队的五个营寨并斩杀其将领之后,陆逊才停止了撤退转入防御。同年闰五月,陆逊火烧夷陵,刘备大败,夷陵之战以陆逊的胜利而告终。大致上这便是夷陵之战的全过程。 这场战争有两个话题引发了后人的热烈讨论,一是刘备东征的总兵力究竟是多少,这是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刘备为何会兵败夷陵?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成两篇文章来进行阐述,今天要讲的是第一个问题。 关于夷陵之战中东吴军队的数量,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明确。《三国志·陆逊传》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这也就意味着东吴前线的总兵力当在五万多人。 刘备的总兵力是多少呢?史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记载,这里先列举一下:。首先是《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帝报曰:"昔隗嚣之弊,祸发栒邑,子阳之禽,变起扞关,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 其次是《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这两个数字对比,刘备兵力的数字相差足足有一倍。那么,哪一条才是真的呢?一时难辨真伪。不过,有一条蜀汉总体人口及兵力的记载可以解答这个疑问。这个记载出自《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当中: (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个统计数字是蜀汉灭亡时刘禅派尚书郎李虎交给邓艾的士民簿。这个时期的蜀汉与刘备时期相比,有两个巨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刘备时期的蜀汉,南中未附,无法从该地招募兵力;其次是这个数字中有蜀汉全国总兵力的人数:十万二千人。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蜀汉总兵力尚且如此,刚刚建国的蜀汉总兵力即便超过这个数字,也不可能呈倍数。故此,《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并不可靠。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是否准确呢?从记载来看,这个数字是孙权上奏时的原文,而且孙权的这道上奏是为了向曹丕求援,即便数字不尽准确,但也只有扩大而没有故意减少的道理,。 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从益州带来的总兵力应当就是四万多人,即便加上马良在荆州五溪各少数民族中招募的军队,其总和也就是五万多人,与陆逊的兵力相当。故此,夷陵之战并不能称之为以少胜多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