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个都不能少可不是随便说的


  眼前的中小学校,依据考试成绩划分班级的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重点班、实验班,基础薄弱、习惯欠佳的学生就进入所谓的"普通班"了。
  前者是一种荣耀,而后者呢,就是"差生"、"学渣"的标签,学生极容易滋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迟到旷课、打架斗殴、抽烟赌博等一大堆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如果一个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形:
  一是继续留在学校。这就可能要忍受来自学校、同学尤其是教师的忽视与歧视,学生在心底慢慢就会对教师和学校产生怨怼情绪。而家长因为巨额的教育投入没有得到显著回报,所以更愿意把责任推给学校。这些年,校园里无数次的家校冲突就是因此而引发的。
  二是选择辍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国家政策的强制和未来生存的需要,辍学的比例相对小些。而继续进入高中或职业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就大大缩水了,这些尚未成年、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职业选择受到限制,有的还成了社会潜在的危险。
  如何破解眼前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们被教师忽视或辍学的困境,是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近期,我有机会到澳门交流工作,看到澳门的很多做法,很受启发。
  首先,同样一个管理部门,内地称"教育局",澳门称"教育暨青年局",名号近似,但性质有异。内地只管"教育",澳门还管"青年",范围有广狭之分。在澳门,失学的青年同样属于教青局管辖的范围。澳门有"回归教育"的说法,指对已超过适龄就读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士,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从而掌握谋求个人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回归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据教育暨青年局的统计报告,仅2015年,回归教育的毕业生就有479人,占本年度澳门毕业生的8%。
  对于很多澳门的学校来说,学生就是"衣食来源",只要有学生,学校就可以从政府申请到教育津贴,学生读书也有了保障。有不少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读书的热情也不高,但在学校依然受到教师的尊重,并没有因为成绩欠佳而抬不起头。澳门的一位校长很自豪地告诉我:"这里的孩子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可能不比内地学生,但学校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是内地很多学校无法企及的。"在学校,每天看到师生之间相互问候,倍感温馨。
  "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一贯倡导并追求的教育理念,但要想做到谈何容易。除了教师要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把教育的责任真正承担起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进教育管理和评价方式,这样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心态才能逐渐趋于从容平和。
网站目录投稿: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