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如何成为大人这件事


  前段时间在家里看「未生」,其中有一段让我很印象深刻。
  主角的妈妈跟他说道:「想成为真正的大人,不是自己宣布『我是大人』这样就好了。 一定要会做那些该做的事情。」
  当然,书中主角妈妈讲得是穿衣得体、态度得宜的部分。 但我总觉得,思想上的长大,才是我们很多人在长大过程中最缺乏之处。
  台湾教育若说有什么害人不浅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是对于「标准答案的追求」这件事情。
  我跟Bryan都曾在国外读过书。 东西两地教育真要说有什么根本上的差异,在于国外非常重视「要学生思考」,尤其是语言或是史地之类的课程。 其中固然有些背诵的内容,但考试一定有一大部分是写【你的观点】。 甚至很多课程根本没有考试,纯粹就是写一本书的读后心得或研究报告。 你可以认同这本书,也可以不认同这本书,但重点是阐述「为什么你这么想」。 只要想的有深度、讲的自成道理,分数通常不会太差。
  联考让单一答案变成唯一的重点
  但台湾因为联考的因素,【分数的公平性】变成凌驾一切的重要问题。 也因此,教材内容也多配合「公平性」而一律有标准答案。 没有标准答案的,就根本不放入考试、甚至不放入课本不放入课纲。 当然,这样的设计让考试变得容易多了、也不容易被家长「客诉」,但也让在这样系统下受十多年训练的孩子,产生了「万事万物都应该有标准答案」的谬思。
  但很遗憾,从我们离开学校后,刚巧人生就切出了一个残酷的分界点。
  自小学到大学毕业的这16年之间,人生处处有「标准答案」。 这标准答案可能在课本上、可能写在课外自修读本最后的答案区、或可能是拿着考卷找老师问。 可是一旦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与职场之后,人生自此再也没有标准答案。你的加班时数、每天全勤、整洁仪容,跟升迁加薪再也没有关系。 能否交到朋友? 能否创业成功? 能否人生顺利? 能否恋爱顺遂? 都跟你的考试能力再也没关系了。 这样的改变,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是不适应的。
  这也是为何碰到社会案件或是政治事件,一堆人只想赶快找到懒人包辨识谁是「好人」与「坏人」。 坏人大家跳出来指责,好人大家跳出来祈福与集气。 但很少有人愿意花力气去瞭解前因后果,甚至思考「系统」面的问题,更没太多人对于【日后如何避免问题】感到兴趣。 大家只是短视的希望赶快有人提供一个「正确答案」,看看自己有没有选那一边? 没有,那就赶快换边,然后难题抛到脑后,继续回到平稳的日子中。
  追求正确答案让我们不敢冒险
  这思维从国家行政一路影响到企业经营。 以至于大家少了实验精神、少了研究精神,唯一想掌握的就是别人确认过的商业模式、唯一想做的就是复制正确答案、唯一想走的就是别人走过确定安稳的路。 所以创新走不出来、新商业模式创造不出来、新的实验精神无法深根、彻底的转型总是困难,唯一只有Cost-down为主的优化成了「标准答案」世界观的重心专注点。
  当然,讲到国家社会企业治理等议题可能大了些,本来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么复杂的议题感兴趣。
  但「追求正确答案」的迷思,其实对个人的妨害更大。 因为呢,找工作、选男女朋友、自我品牌建立、生涯规划、寻找天赋与热情、寻找长期伴侣都再不是个简单的是非或选择题,而是我们得用力思考、努力实验、摸索探寻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选项的重大难题。
  你很难期待任何人给你甚么神奇银弹或是单一手法能让你人生从此由黑白转为彩色,你也很难期待只走别人走过的安稳道路。 很多人生的选项都落在绝好与极坏中间的灰阶里 - 除非我们愿意认真的思考,尤其正确的思考,而且要用力的实验探索,我们才能找到能在这社会存活下去的方法。
  这也是为何我跟Bryan一直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这么多年我们持续宣导思考、推广逻辑学、强调局的概念、并鼓励读者跳脱框架。 因为我们总觉得要成为成熟的大人,并不是身体长大就好、不是拿个学歷文凭就好、也不是学一两项生存技能就好,而是要达到【真正心智上的成长】:有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能力、有哲学研究与思辩的能力、有对未知探索与调整的能力、有跟他人连结的能力、有自我深思与调适的能力。
  这些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大人学」,也是我觉得这个社会深度缺乏的东西。
  我们社会只把我们塞入学校,靠着考试与探索标准答案一路过关斩将,然后把我们丢入现实社会又不管了。
  长大其实是一个身心都得兼顾的过程。
  不是年龄到了,我们就自以为会变得成熟。 成熟是一个靠自己碰撞与跟社会磨合的过程。 这过程其实很辛苦,但能否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自觉】? 我们能否掌握别人的智慧,并以为自己的借镜。 我们又愿意花多大的努力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自己能深度思考每个议题,让自己对各类情境都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让自己不盲从、让自己不急着找标准答案,如此,我们才能圆融成熟,也才将能成为一个成熟有魅力的大人!
网站目录投稿: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