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修养》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光潜谈修养》精选点评: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析很深刻 ●朴素的观点,却容易被遗忘,需要经常重温 ●涉及生活各个方面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这本《谈修养》,我只能评价说是一本老人写的老书。从思想上来看,和他青年时候的《十二封信》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一样的是浅显、虚薄、不得要领的,从感情上来看,甚至不如青年时所作。但是这本书确实是写的既真挚又诚恳,我不好意思开口骂一骂。这样的书,我也就当时复习我记忆中的典故了(因为他举的例子有七八分是我都知道的,斯宾诺莎拿苍蝇喂蜘蛛的例子还真是第一次见!不过可惜的是我觉得他这个例子用错地方了。) ●几十年前的书,现在看来,虽然有些落后,但是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真挚的思想仍是十分宝贵的。 ●特别好的一本书。 ●一个晚上看完,有些东西可以实践的,言论切中要害 ●需要一读再读 一读再读 一读再读 ●碾碎当今苟且堕落之习 养浩然正气 ●青少年确实应该多读读朱老的书,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朱光潜谈修养》读后感(一):思想果然是个复杂的东西 本书不是书评,只是对书里一页内容的一些想法。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时,认为中国传统美德虽大半含有社会性,但着重的却是个人修养。而西方思想却以社会本位为主。 这跟我以往的想法完全不同,中国人天天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少仁人志士愿意杀身成仁,这肯定是以社会为主啊。西方人那么维护个人隐私,尊重个人,那应该专注个人跑不掉了。可是这正好跟朱光潜的说法恰恰相反。 我细细思考了下,两种说法应该都是对的。中国人确实从小被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修身齐家"却在最前面,中国人见死不救也已经被炒了很久了。但中国人又是十分热衷政治,个个俨然一副国家主人翁的样子。反而,西方人确实在意个人自由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西方思想家在构建社会主义的蓝图时,社会大框架却是清晰明了的。基督普世价值也是被广泛接受的。 所以,我就乱了…… 果然读书能开拓眼界,受教了。 《朱光潜谈修养》读后感(二):《朱光潜谈修养》书评 书的封面上写着朱光潜先生对此书的自评:"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这影响尽管微细,也可以蔓延无穷。"在我看来,这本书不是浮云,应是一盏指路明灯。 读圣贤学者书籍,越来越感觉到,当你遇到迷惑时,当你遇到人生难题时,这些圣贤学者如同你的长辈、你的恩师、你的朋友会适时出现,告诉你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们走弯路,这不是指路明灯又是什么? 第一个茅塞顿开的时候是看到《谈冷静》这章节。头天晚上与人吵架时,那个晚上着急抑郁压抑,没怎么睡着,第二天就看到《谈冷静》这章节,大体是说,浅而言之,不能冷静是心境浮躁,深而言之,是修养不够。吵架不应该大吵大闹、刻薄挖苦、人身攻击,平心静气就事论事才是正确的沟通之道啊!有人说,吵架时做不到平静,那是你修养不够啊!张牙舞爪、色厉内荏才是最软弱无力的表现。 《谈教育》告诉我教师不要只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谈运动》谈到西方人用三十年的时间训练准备,四五十岁正是人生事业的好时期,中国人此时身体却在走下坡路。身体羸弱,成就降低;身体康健,性格完善。 这提示我要增强运动意识,多活动,不要久坐,慵懒会使身体乏力,意志消退。 近两年来,由于久坐办公室,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腰肌居然有些劳损,甚至旅游时不能跟团游,根本就跟不上!自主游也仅能坚持四五天而已。目前我采用倒走和针灸等保健治疗方法逐步恢复。小病不要拖,平时要有养生意识。 《谈生命》 庄子以大治铸金,造化化人悟出"成然寐,蘧然觉"的生死哲学,摆脱了对生死的执念。草木虫兽皆有化时,为何人之化却执着不舍。生死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百年人生对于人类的文明史微不足道,对于浩瀚广阔的宇宙来说更是微乎其微。一代人过去了,就有一代人继着来,生生不息,历史的长河永不休止地流逝,生命永远不朽。朱光潜先生1986年去世,他的深邃的思想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着我们的方向。古人讲立言、立德、立功,当我们这代人随历史长河流逝时,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朱光潜谈修养》读后感(三):实用 1、午睡尤其有效,午睡醒了午后又变成了清晨,一日之中就有了两度朝气。 2、"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承担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3、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使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的,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换句话说,就是他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出的意志力。 4、读书不能全凭自己的兴趣。如果一个人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而是一种训练、准备。有些有趣的书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得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5、记忆力有它得限度,要把读过得书形成知识系统,过目即忘等同不读。记笔记、做卡片犹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得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例井然。这是合乎科学得办法,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6、"勤蘼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在自祭文中所说的两句话,动中有静,赏保存自我主宰。但丁描写魔鬼在地狱中受酷刑,常特别着重"不停留""无间断"的字样,这本书就是一种惩罚,甘受这种惩罚的人们是甘愿人间成为地狱。 7、爱美是人类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着适当时机去培养,费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无论哪一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刻雕地机会。在西方地社会中,这些美感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 8、一转眼青年变成中年老年,一不留意便陷到许多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厄运。这厄运是一部悲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很高的理想,要改造社会;第二部是发现理想与事实的冲突,一直与社会恶势力相持不下;第三部便是理想消灭,意志向事实投降,没有改革社会,反而被社会腐化。给它们一个简题,就是"追求""彷徨"和"堕落"。 如果你们没有彻底的觉悟,不拿出强毅的意志力,不下艰苦卓绝的功夫,不做脚踏实地的准备,你们是不成问题地走上布条路。 我们需要彻底的觉悟 《朱光潜谈修养》读后感(四):庆幸自己在大学时期看到了这本书 看了这本书,才发觉:对于某些问题困扰已久,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 60年前的中国,虽然没有网络,也没有iPhone、iPad和Kindle,但是人们依旧觉得时间不够用;大学生读书是在混文凭;上大学选专业时人们偏于功利性地考虑"实用性"于是工程系依旧爆满…这些如时间不够,人心浮躁,社会上的生存竞争,自我的堕落与激励,如何交友,怎么对待恋爱问题,朱先生不可不谓观察仔细,又在此书中用心地写作,希望可以和读者探讨并对其有所指引。 原来,我们和民国的人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只是那时候没有出现"拖延症","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成功励志","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条而已。 那时候面临着抗战、饥饿、贫穷,大学生们可以用"饭吃不饱""教员教不好"作为学习不好得借口;然而,如今是能吃饱饭了,生活也安逸,饱食终日,左手iPhone右手iPad,包里揣着kindle,就把学问做好了了吗?从个人管理上讲,我们当代的人比民国的人进步了吗? 并不见得。 这是个有意思的对比。不过,如今种种关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却验证了朱先生的说法:学不好习绝不是因为吃不饱饭、教员不好。根源问题在于自己。 ""知难行易",这觉悟一个起点是我们青年所最缺乏的。大家都似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放弃人类最珍贵的清醒的理性,降落到猪豚一般随人饲养,随人宰割。世间宁有这样痛心的事!青年们,目前只有一桩大事——觉悟——彻底的觉悟!你们正在做梦,需要一个晴天霹雳把你们震醒,把"觉悟"两字震到你们的耳里去。" 人要有知耻心,然后有发奋的决心,心甘情愿地吃苦,然后为了伟大的梦想肝脑涂地,为这个世间做出一点贡献,方不枉为人。这种觉悟便是朱先生所推崇的觉悟。 朱先生的话震耳发聩: "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像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锐敏,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不愿成为"猪豚"任人宰割,必先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觉悟,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有道德修养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