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想,奔走在职场上的人,每天面临超负荷的工作和强大的压力,每天都那么忙,时间又那么少,哪还有空闲读书? 可是,为什么我们嘴上说着没时间,手里却在刷着手机,打着游戏,或者是在追看着热播剧? 俞敏洪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自己用三个月时间,读了60本书。平均算下来,他每天读一到两本书。 做为新东方的董事长,每天要处理大量的董事会工作,开各种重大会议。很难想象,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大量地阅读? 然而,俞敏洪却说:"读书这件事和时间无关,只与自己内心的坚持和自我鞭策有关。"很多书,他都是在乘车,搭飞机,以及一些会议的转场间隙,见缝插针读完的。 如此一想,读书这件事,除了个人内心的坚持与渴望,同时还要学会利用日常零碎时间,不断累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时间地阅读坚持,不但能让你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能形成自我独立思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从读书开始,让知识给你谁也夺不走的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你能否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开篇《谈读书》里提到的,他在上个世纪20年代呼吁的问题,现代人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社会越浮躁,我们越要有能力静下心来,向内求索,用知识充实自我。 因为,就像朱先生所说,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受恶习惯引诱的可能性更大。 这本《十二封信》,是他旅欧游学期间针对青年人所写,发表在当时的《一般》杂志上,话题广泛,说的都是年轻人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爱恋、修身、哲理等。 语言浅显易懂,讨论的却是我们经常思考但又无法准备表达出来的东西,因此很有启发。 他呼吁人们要学会用慢下来的姿态,去领略生活之美,生活之趣。 他说:"世界上最快活的人,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我们常常说,一辈子很长,一定要找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有趣,是现代人追求的高级生活状态。但殊不知,在找到有趣的人陪伴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先花些时间投资自己,将自己变得丰盈充实。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呢? 《命若琴弦》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求真出版社 叔本华说过:"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世上的人们一直在无休止地追问生存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史铁生通过《命若琴弦》这本小说,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老一小两个瞎子师徒,走遍各地,以弹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死去的时候,告诉他,只要他能真正的弹断一千根琴弦,用它做药引子,按照师傅藏在琴里的药方开药,可以使自己复明。 老瞎子为了看一眼这世界,日夜不知疲倦的奔波,到处弹琴,只为了弹断这一千根琴弦。终于,他做到了,可是,琴里面的药方竟然是张空白的纸,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药可以让他复明。 他一生的等待和期望,换来的却是空白。 当他伤心欲绝的时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他明白了师傅的用意,自己的一生因为有了期望而拼命的活着。他死之前,给了自己徒弟同样的希望…… 这部寓言式作品是史铁生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标志,他开始以一种更达观、平和的心态来审视人生,探求人生的意义。 老瞎子在绝望中突然明白,这目标原来是虚设的,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拨弄琴弦线的过程中。在克服困难不断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价值已体现,生命的意义已得到证明。 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这就是史铁生的答案。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盖伊·特立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每个匆匆行走在都市里的人,都有一身故事。 在《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一书中,盖伊·特立斯讲述的是平凡纽约人的故事。 清晨6点,早班工人开始络绎不绝地从地铁中涌出。百老汇已开始车水马龙了。玛莉· 伍迪夫人迅速起床,快步冲进她的办公室,给几十个睡意正浓的纽约市民打电话,用一种很少会有人感谢的银铃般的声音说道:"早晨好!该起床了。" 20年来,作为电话公司叫早服务员的伍迪夫人,已把几百万人从睡梦中叫醒。 7点整,一位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穿套头毛衣的满面红光的老人,匆匆地从公园大道走来。他看上去很巴黎,正要去拜访他那些富有的女主顾。他必须行动迅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每位顾客在早饭前的短暂全身按摩。 身穿制服的门童与他热情地打招呼,他就是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按摩师俾斯·麦基,一位曾经的拳击手。 每天晚上,百老汇都会驶来一辆又大又黑的1948款劳斯莱斯。一位身材瘦小的女人,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一个上面写着"受神谴的人不能进天堂"的牌子,从车里跳出来。 她走到街角处,向无数来百老汇的那些"罪人"大喊大叫,有时一直喊到凌晨3点。然后,再由司机开着那辆劳斯莱斯,把她送回韦斯特切斯特。 每一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的啤酒,吃掉350万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描绘的就是这样一部纽约浮世绘。 作为开创了"新新闻主义"风格的特稿大师,特立斯以犀利的眼光,客观冷静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纽约风貌,在他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过这个城市,和生活在这个城市角角落落里的普通人。 他擅长以小说的笔法叙述新闻,人物与故事都透露出栩栩如生的电影质感,让你在领略阅读美感之余,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朋友M告诉我,《少有人走的路》改变了他的一生。 上大学期间,M因为恋情不顺,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焦躁忧郁期。当时他的女友远赴国外深造,M的妈妈卧病在床,他无法追随女友而去,那是M刻骨铭心的初恋,他热烈地依赖着她的爱。 而女友离开不久,即和他断了关系,另觅新欢,他承受不了这份痛苦,情绪陷入低谷。 幸好,他及时看到了这本书,书中提到的很多对于爱情、责任、自律、自我认知,以及周围世界的看法,从心理层面解答了他内心的疑惑。 他学会放下那段往事,与自己和过去和解,人生也迎来了豁然开朗。 这本书让M意识到,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从小到大,我们可能因为失恋,承受爱情之苦;可能因为生病,承受身体之苦;可能因为工作,承受压力之苦;也可能因为亲人离去,承受分离之苦。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以心理医生的视角,告诉我们如何勇敢地面对我们必然要面对的苦难。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他说:"人生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不断解决的过程"。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派克医生道出了这一真相,但是,他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心理调整是第一关。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 作者:余光中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要去远方?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余光中先生认为,物质支撑人的生活,而信念支撑人的灵魂。人生这趟旅途,"去向远方"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浪漫的冲动,也是每个人对抗孤独与现实的力量之源。 对于远方的解读,两位台湾文学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段时间,余光中逝世时,龙应台写文章悼念,"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他身体瘦弱,但是我知道瘦弱的身体内,曾经有如何炽热的光,照亮了苍白年代里多少幽闭孤愤的心灵。" 他的诗篇曾经抚慰了海内外几代华人的千愁万绪,而他的散文,同样有治愈功能。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精选了余光中的36篇散文,包括游记见闻、感情经历、生活智慧、人情世故、文化随感这五部分内容。 他以人生过来人的姿态,为读者提供生命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常常将余先生的书当做睡前读本,读给自己正在念初中的女儿听,常常是读着读着,自己的心也跟着沉静下来了。 人生这趟旅途,我们要追逐梦想,寻找信仰,更要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踏踏实实过好当下每一天。 上面推荐的5本书,有你喜欢的吗? 贾平凹说,现代社会几乎没人拥有完整的读书时间和习惯。因此,现代人看起来总是缺少一些灵气。 所以,读书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十分紧要,它能消除我们的痛苦,烦恼,浮躁和紧张。 坚持读书,在自己的身上去克服这个时代,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成为一个不被时代裹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