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向文化创新要动力


  中国加入WTO后,在人们对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担忧中,国内汽车市场却迎来了高速增长。尽管近两年汽车销售出现放缓趋势,但总量放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汽车工业在全面开放、充满挑战的充分竞争中,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是得益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中国车市突破500万辆,2009年突破1 000万辆,2013年突破2 000万辆。中国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销量的不断攀升,反映出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增加。汽车使人们的生活更快捷、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二是得益于产业地位逐步提高。2012年与2001年相比,汽车工业产值从4 433.2亿元提高到5.29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由4.5%提高到10.2%,同时拉动了上下游产业链150个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贡献力度增加,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无可争议。三是得益于产业结构在竞争中实现了合理调整。汽车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打破了行业、地域、企业经济类型的限制。在产业内部,自主企业发展迅速,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增强。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必将带动汽车行业的加速前进。据汽车行业协会统计,到"十二五"末,全国的汽车产能将达3 000万辆。从产量上看,中国毫无疑问是汽车大国,但算不上汽车强国,原因就在于总产量中合资品牌的产量占相当比重;在产品研发、工艺装备、品牌地位、新材料应用上与汽车生产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自主产品和合资产品相比竞争力还不占有优势。中国要想从汽车大国发展为汽车强国,还面临巨大压力。但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始终是我们汽车人的不懈追求。
  面对如此态势,企业如何赢取发展的竞争力?这是摆在每个汽车厂家面前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回答得好,发展就顺;回答得不好,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在企业发展趋同化的情况下,一汽要壮大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把积淀的历史、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形成的优势释放出来。这种释放,要有核心硬件的支柱,比如产品的转型升级、行业的优势合并重组、自主产品的做强做优做大等;更要有强力的软件支撑,也就是向文化创新要动力。在一个企业,作为个体之人力量是有限的,而作为整体之人,力量与潜能则是不可想象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到了,是理性的思维、符合规律的思维,人就会运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借助科技、物质的力量把事情做好。
  文化力是综合竞争力的整合力量
  实践证明,企业的竞争力无外乎来自三个层面。第一是物质层面。即拥有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管控、市场营销、成本管理以及具有强势性价比产品的能力。第二是管控层面。即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品牌号召力、产权所有者明晰、政策导向等管理要素的实现程度。把这些要素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实现最佳配置,才能使企业把握好自有资源及外部资源,赢取发展能力。第三是精神层面。即企业的使命、历史传承、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奋斗途径、创新活力。这个层面是无形的,但却是整合物质和管控层面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企业最特殊的竞争力。
  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长子,在6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优势,就是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观念传承、人才队伍。当然和其他央企一样,也有劣势,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还要深化改革,历史遗留问题多并且难以彻底解决,企业社会负担重等。这些现象和问题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感到乏力。市场竞争强烈的危机感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技术可以买,产品可以买,设备可以买,但队伍、文化、思想、精神是买不来的,必须向文化创新要动力,并把它作为实现一汽中长期发展战略来思考和布置。
  文化力在竞争力中起基础性作用
  现在企业文化人人都在讲,但如何实现知行合一是个很大的课题。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作为市场营销的手段;有的企业把文化理念挂在墙上,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有的企业把文化描述得冠冕堂皇,却出现不该有的产品质量问题。正为此,专家学者曾呼吁:企业家的血管里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这种缺乏优秀文化内涵的行动,导致了企业文化的伪文化问题。企业文化的根本作用,一是启发良知。唯有符合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公众利益、在道德上具有合法性的文化,才能成为指导人们行为、帮助企业发展的文化,使企业实现用自己的产品和行为在人间传播善良和爱的目的。二是能够正心智,引导员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文化之人。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文化就是要净化员工的心灵,引导员工崇德向善、美德佳行。明代大儒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企业文化的正心智之用就是要找到规律,用规律之法完善、规范企业发展、员工成长。三是用文化的力量培育集体人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易经讲:"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用文化规律的隐性属性来实现改变人们行为的显性变化。文化的这三者之用,归根结底是使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成长合乎人性要求与社会进步要求。在具体层面,一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就要引导员工树立负责任的意识,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对人民负责,生产满足用户需要、质优价廉的汽车,决不生产劣质、假冒、伤害用户的产品。
  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引爆基点所在
  中国要成为汽车工业强国,必须发挥好企业文化竞争力的作用。
  第一,用科学的价值观凝聚意识,转变观念,面向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必然要从速度型转变为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释放潜能的精益型转变。在实现转变的过程中,有物质的,有结构的,有组织的,关键还是观念的、文化的转变。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社会性的群体。实现社会群体之合力,需要达成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牛马为用。何也?"意思就是:人的力量不如牛,行走的能力不如马,但牛与马能够为人所用,就在于人能够整合思想。思想、观念是文化的整合,这种整合靠的是价值观。这是最根本性的工作。一汽今年的生产目标为300万辆汽车。而10年前连100万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个成绩的取得,不仅是规模扩大、结构调整、管理提升所带来的,更是思想文化进步、文化创新、大胆地闯、试、干取得的。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新兴企业的寿命只在3~5年。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每一个失败的企业都与企业价值观、历史使命、目标追求的定义出了问题相关。所以企业要发展好,企业价值观不是空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口号,而应体现在责任、内心情感、为人类贡献、对大爱的追求上。
  中国一汽是特大型企业集团,从原来地处东北一隅走出了山海关,成为遍布14个省市的大集团。在集团中,由于经济成分、管理模式、地域文化、利益分配的多样性,也使得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如何使集团形成整体优势?在这个问题上,一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反复强调:"在一汽,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不存在个体英雄或局部先进。"我们追求的是团队整体进步,力争实现的是10万人向前同时迈一步,而不是一个人迈一万步。这些讲的都是观念的问题、价值观统一的问题、精神整合的问题。
  2010年,一汽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形成"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核心价值理念。争第一,就是"争"字当头,永争第一;创新业,就是要弘扬创业精神,传承创业品格;担责任,就是要担起自主发展的责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有三点:第一就是以永争第一、不甘人后为基础的奋斗情怀;第二就是以为国分忧、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基础的长子情怀;第三就是以忘我工作、不怕牺牲为基础的责任精神。用这种价值观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就使得无论是地处何地的一汽企业、干商用车还是干乘用车的企业、效益好还是效益差的企业,都凝聚在了一汽这个大旗下,从各自的角度、方法,为一汽整体作贡献。当然也考虑到各分子公司经济属性、管理特点、人员状况、人文背景的差别,充分尊重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但是不管如何"多元",却不能违背一汽核心价值理念这个"主"价值观。
  第二,用奋斗的精神团结激发员工干好一汽事业。近两年,华北、东北等地接连出现严重雾霾,一些人说汽车尾气排放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我们很受震动,感到责任重大。在汽车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中,需要生产低碳、环保、绿色的汽车。文化创新的作用在这里也凸现出来。一汽有60年生产汽车的历史,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有最好的研发基地、研发队伍。担责任就要把这个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需要用精神的力量来点燃。精神从来不是虚无的,它是企业在发展、奋斗、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态度。高尚的精神将引爆物质力量所产生不了的效应。在一汽人人都熟知这样的生动故事:一汽的第一代创建者、老厂长沈曾华在自己病重期间,把珍藏多年的"稿"字四方联邮票拿出进行拍卖,并把拍卖所得的200万元捐给一汽,作为自主创新基金。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在类似这种力量的激励下,无论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在不停问"我为一汽自主、为中国汽车工业做了什么"这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人无精神成不了大事,企业无精神走不远。一汽人认为,如果没有精神,即使能做事,也干不成漂亮的大事。
  高尚的精神是成就企业的重要元素。作为现代化的大企业,知识含量增加、技术难度提升、白领队伍扩大,脑力劳动成为价值创造的主流。对员工的管理更要着重于人本化、人能化、自觉化和精神化上来。靠看、靠管,是不行的,制度、流程再完善,也有漏洞。根本的办法还是靠文化的力量提升行为的自觉。
  一汽的精神是"学习、创新、抗争、自强"。这八个字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回看历史,一汽的每一次重大跨越发展都是靠学习取得的。一汽在发展的关键关头都有抗争、自强的精神所在。例如:一汽在卡车生产上也曾设想与世界一流厂商合作。在诸多艰难谈判中都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核心是对方要求放弃"解放"品牌、除掉鹰字标志时,一汽断然放弃合作,再苦、再难也要自己干!
  第三,用为国奋斗的愿景形成集体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个人认为中国梦是全员的,是需要每一个组织、集体、单位、企业共同用自我奋斗来实现的。作为一汽,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于是我们提出"红旗复兴、解放更强,产业报国、职工幸福"的一汽梦。其核心就是要用这种追求来激发员工,形成有志于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奋斗的集体人格。集体人格不会在一时形成,它必须是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由显性到隐性再到显性的积累、扬弃、反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力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重要的生产力。这种文化的生产力作用于物质世界,改造客观自然。而且,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创造力。
  可以讲,中国汽车工业大部分精粹集合在一汽。1953年建设一汽时,全国的技术人员、管理专家、领导干部从各地奔赴一汽。那是怀揣报国热情、为结束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而来的,并且在此后,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们在一汽扎了根、安了家。他们留在一汽,是受一汽的氛围感染而留下的。一汽铸造公司的李凯军是高级技术工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过胡锦涛总书记颁发的奖牌,有许多企业以百万元的高薪挖他,他都不为所动。一汽技术中心归国留学人员李康,面对一些企业让他到美国去搞研究的劝告,他坚定地说:"离开了一汽,就没有我存在的价值。"像这样的人在一汽不胜枚举。也正是这些人格力量,凝聚和带动了更多的人为一汽、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奉献出毕生精力。
  对于今天的一汽来说,讲文化竞争力,首先就要把60年形成的好传统传承下来,把一汽精神、红旗精神不断弘扬,同时更要把未来定位好。通过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的努力,让中国的家庭能用上自己的汽车,让中国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干出有品质、有品位的汽车,并把这一目标转化为员工为之追求奋斗的自觉行为,营造出把现实的事情实现好、创新、奉献、发展的氛围。企业的风气不是喊出来的,员工的行为习惯是靠先进的文化熏陶出来的,是靠各级领导的模范行动带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为此,要沉淀出优秀的集体人格,需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当前,党中央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营造氛围创造了重要的时机。一汽需要、也必须借助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把文化建设好,把风气营造好,把队伍建设好。
  (
网站目录投稿: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