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春天肝火旺的人会出现个异常降火护肝


  春天,是一年之中,比较容易上火的季节。
  这其中,又属肝火最易旺盛,损害身体健康。
  所以,在春季,一定要格外注意降肝火,保护肝脏健康。
  肝火"烧"起来,三件事是"幕后推手"
  第一件:熬夜
  熬夜,睡眠不足,是导致肝火"烧"起来,很大的一个诱因。
  当肝脏在夜晚,无法得到休息,影响其排毒,导致毒素累积,便易引起肝火。
  并且,熬夜伤阴,身体需要不断调动肝肾之阴,进而导致肝火过旺。
  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同样有助于降肝火,保护肝脏健康。
  第二件:生气、脾气暴躁
  爱生气,脾气暴躁等,不良的情绪,也会导致肝火旺。
  肝主疏泄,长期情绪不佳,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升,进而导致肝火旺。
  而肝火"烧"起来,又会加重不良情绪,如脾气变得暴躁等。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肝火越来越大。
  第三件:不良饮食
  不注意饮食,也会导致肝火"烧"起来。
  经常吃油腻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都会加重肝负担,引起血液循环不畅。
  久而久之,肝脏充血,并且下腹腔静脉受压,就会导致肝火上升。
  因此,饮食上,一定要注意,清淡一些,切莫贪吃重口味食物。
  春天,肝火旺的人,会出现5个异常,莫忽视
  1、嘴巴,又干又苦
  清晨起床后,如果口干苦,有异味,刷牙漱口无法改善。
  此时,警惕肝火旺,导致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浊气上逆所致。
  2、眼睛,红肿有血丝
  当肝火旺,上行至眼睛,便会引起眼部不适。
  此时,容易目赤红肿、干涩、有红血丝,视物不清、眼部分泌物增多等。
  3、脾气,暴躁易怒
  脾气暴躁易怒,容易导致肝火旺。
  而肝火旺,又会心烦意乱、发怒,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导致肝火越来越旺,损害肝脏以及身体健康。
  4、失眠,容易惊醒
  肝藏魂,肝火旺则魂不守舍,夜卧不宁,易惊。
  也就说,如果晚上睡眠不稳,多梦,容易惊醒,那么多半是肝火旺所致。
  5、皮肤,容易爆豆
  身体肝火过旺,易导致湿热重,出现痘痘。
  肝火往上走,当火气上到头面,由于头面没有排毒出口,只好从皮肤里排泄,加剧痘痘问题。
  降火护肝,谨记"四个三"
  第一个:吃三果
  1、草莓
  草莓既能养肝,又是去肝火。
  从中医角度讲,草莓性凉、偏酸甜,能养肝护肝。
  此外,草莓水分充足,经常吃点,可帮助降肝火。
  2、葡萄
  葡萄,也是养肝护肝最佳的水果之一。
  酸味入肝,可提振肝气,益肝阴、除烦解渴。
  此外,葡萄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对于肝脏健康与恢复,十分有益。
  3、荔枝
  荔枝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经常吃一点,也有助于降肝火。
  荔枝可使肝脏内的热量加速燃烧,加速肝脏内脂肪的燃烧,缓解肝气不舒。
  所以,肝火旺,吃点荔枝,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个:食三菜
  1、菠菜
  多吃菠菜,可滋阴润燥、舒肝养血,同样有助于降肝火。
  此外,菠菜,可利肠胃,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对于肝火引起的大便干硬的情况,有较好的缓解之用。
  菠菜焯水后,凉拌食用,是不错的选择。
  2、豆芽
  豆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可帮助肝脏降火。
  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人,不妨吃点豆芽试试。
  3、芹菜
  芹菜,是常见的食材。
  中医认为,其味甘、辛,性凉,归肺、胃、肝经。
  芹菜,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除烦之效。
  用其煮粥,有助于降肝火。
  第三个:饮三水
  1、奶汁草茶水
  春天,奶汁草,随处可见,是"药食两用"的小植物。
  奶汁草,全株可入药,入肝经,对于肝脏健康,十分有益。
  奶汁草有"天然下火草"之称,可以帮助人体去火,亦可清肝热。
  凡肝中郁热,所见的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口臭、咽喉疼痛、小便短赤等,均可加用奶汁草来改善。
  并且,奶汁草泡水,还可以清湿热,改善肝火旺,导致湿热重所引起的痘痘问题。
  奶汁草,入肝经,帮助肝脏降火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肝脏排毒,提高肝脏解毒能力,进一步保护肝脏健康。
  经常用其泡水喝,降肝火,排肝毒,保护肝脏健康,十分有益。
  2、菊花水
  菊花,是常见的一类鲜花,用其泡水喝,也帮助降肝火。
  菊花,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尤其是,肝火旺,导致的眼睛干涩,用菊花泡水,效果显著。
  临床上,菊花也常常与奶汁草配合使用,清热解毒,效果更佳。
  3、荠菜汤水
  荠菜,是春季常见的野菜之一。
  采挖一些,用其煲汤喝,有助于帮助肝脏降火。
  荠菜,可凉血,利尿除湿,清肝明目,用其煲汤喝,十分不错。
  第四个:揉三处
  1、揉太冲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手拇指指腹,按揉此穴,产生酸、胀、痛为宜。
  经常按揉,可疏肝泄火,帮助降肝火。
  2、揉行间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手拇指指腹,按揉,以产生酸、胀、痛感为宜
  3、揉阳陵泉
  小腿外侧,膝盖斜下方,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两手拇指,分别按于两侧穴位,有酸麻感为好。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网站目录投稿: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