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间因人而异 长期睡眠不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许多重要的生长激素都在深睡眠期分泌。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不好,还会引起儿童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等等。 那么,科学的睡眠时间到底是多少呢? 江帆医师说,其实,每一年龄阶段对睡眠的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新生儿因为脑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持续时间较短,容易疲劳入睡,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要20个小时;而1周岁左右,睡13至14个小时就可以了。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时间通常在12小时左右,小学生需要10小时睡眠,中学生需要9小时睡眠,而大学生或成人则需要8小时左右。 而从每个个体的角度来讲,睡眠时间又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的。睡眠充足与否,首先看孩子早晨是否很容易被唤醒或能自然醒?醒来后是否精力充沛?孩子白天的情绪及行为是否比较稳定?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以佳佳为例,如果孩子虽然睡得少,但精力充沛,注意力和情绪都很稳定,说明10小时左右的睡眠对他来说已经足够。"这是专家给出的判断。 睡眠不足普遍存在 当然,睡眠时间不足在学龄期儿童中的发生率正在明显上升。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的调查,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一般说来,现在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是10小时,中学生是9小时。而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在青春期开始会出现一个生理性"节律延迟",即昼夜节律往后调整了2小时,比如原来晚上9时的睡觉时间可能延迟到11时左右,相应的早晨醒来的时候也会延后2小时。 "但与这一生理调整不匹配的是,中小学生的上学时间通常在早晨8时左右,大多数学生6时30分左右就要准备起床,这势必导致其睡眠不足。"专家对此忧心忡忡。 另外,课业压力的增加、课外兴趣的学习、夜间娱乐,尤其是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学生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科学睡眠不仅与时间有关,更与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关。 江帆据此给家长提出3条建议,希望从孩子小时候就应该以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学会自助入睡。 首选,要坚持严格的入睡前行为限制。新的入睡前行为规范,应该由父母与孩子很好地沟通,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希望他(她)在睡前做到哪几点,如睡前不再玩游戏、不再吃东西、不再看电视等,只要做到这几点就能睡个好觉。 其次,设定一个合适的上床时间。家长一旦根据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设定好上床时间,就一定要每天保持一样,不要轻易改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内在的生物钟。 再则,建立良好的入睡前常规,包括平缓、舒适的活动,如洗澡和入睡前的故事等,尽量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入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完成入睡前常规后,家长应该在孩子还清醒的时候离开。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靠自己入睡。" 江医生强调说,家长要告诉孩子,会在他睡觉的时候离开他的床或房间,但过会儿会再回来。离开的时间可逐渐延长,期间不要去哄孩子,也不要去跟孩子说很多话。反复几次后,就会奏效。 家长还有两个误区 儿科门诊中,临床医生碰到的"睡眠障碍"患儿家长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年轻父母十分担心新生儿在夜间惊醒、哭叫等现象,认为孩子得了大病。其实,这样的情况在3~4岁以前的婴幼儿十分常见,不必过分担心。只需让孩子避免在白天过度兴奋,夜惊的现象就会减少。 二是针对中小学生睡眠减少,家长会采取"睡上一整天"这样集中补眠方式来弥补。江帆医师指出,"长期使用这种方式会造成昼夜节律混乱,进而产生真正的睡眠障碍,对身心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