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三八妇女节,papi酱一番"父母的幸福和快乐不应该100%来自子女"的言论登上了热搜。 图片源于网络 其中有个网友的评论是: 父母最爱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但是真的希望他们也能"为了自己好"。 因为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这条评论获得近三万个赞被顶到了热评第一。 "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和你爸做一切都是为了你" "你这样,对得起我的付出吗?" …… 这些话,出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说这种话,无非是为了表示自己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希望他们能够认真学习、工作。 但是对于儿女来说,就有了一种负罪感,仿佛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儿女造成的。 这些话背后的爱常常让孩子喘不过气: @www摇啊摇: 小时候父母会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每次听到这个我都很烦,总感觉是我阻挡了他们去追求幸福,把他们绑在一起了。 其实我很想说你们要离就离啊,在你们希望给我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我也希望你们可以过的幸福。 @肖乙己: 其实我妈特别好,可是她总是用最传统最封建的想法来禁锢我,我觉得好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被太多人谆谆教导你说"你这样会浪费你一生""我是为你好"。 这个太可怕了,因为我们经历了太多年被人家教导我们什么是好和什么是不好,而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我和什么是我们,重要的是什么是你。 @比格易尔 我的爸爸妈妈总是会说"这次出去玩就是为了你,陪你玩的","这道菜就是为你做的快来吃"怎么怎么样,每当说完类似这样的话我就没有了一点点兴趣,会很烦很压抑但又没办法表达出来,因为妈妈会伤心爸爸会生气。 曾经看过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82%的家长已经做好了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 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尤其是妈妈。 这些妈妈没有想过,丧失了自我的她们,对孩子而言是多大的灾难。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朱雨辰的妈妈,这个"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的母亲。 图片源于网络 哪怕朱妈妈已经71岁了,她还是坚持跟儿子一起进组拍戏,照顾日常起居; 她的宗旨:"不管儿子走到哪里,南征北战,我都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给朱雨辰熬一道步骤繁琐的梨汤,一熬就是十几年。 母亲这样"牺牲自我","儿子不好我就不安心"无微不至的关爱,换来的却是朱雨辰深夜无奈又无助的痛哭,甚至说出了"你这是要逼死我"这样的话。 恕我直言,这样失掉自我,"牺牲"自己来换取孩子的成长,把孩子当做生命的全部意义的妈妈,是失败的。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过一句话: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妈妈的付出,很多时候,换来的并不是孩子的幸福,而是他一生的愧疚和枷锁。 因为孩子想要的,并不是那个一味为自己付出的妈妈,而是一个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的妈妈。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要学会适度自私",作为一个从事亲子教育的工作者,我这样告诉身边的父母朋友们。 什么叫适度自私? 就是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去达到。 如果左边是你特别想做的事,右边是你的孩子,首选你特别想做的事,把孩子暂时交给别人; 没人可以交付,就想办法去兼顾; 实在没办法兼顾,创造条件在另外一个时间去完成自己想做的。 你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孩子的父母。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 像作家黄淑文说的:最圆满的亲子关系,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状态是相互成全。 父母在给予孩子温暖港湾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好爱自己。 很多父母自然而然就觉得:只有儿女过好了,他们才能安心。 其实这句话,应该是儿女对父母讲:只有父母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舒心了,做儿女的才能安心。 像papi酱说的那样: 我希望父母的幸福感,不是全都来自于子女。 你们的幸福感应该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组成。 小到养了一盆花,吃到一个好吃的菜,大一些是儿女升职加薪,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组成你的幸福感,而不是仅仅来源于子女。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做好父母,劲儿不必都使在孩子身上。 爸爸或者妈妈,不是你们唯一的身份,你们有权利,让自己追求更好的人生。 只要父母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就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凌燕子,美国正面管教PDA家长认证讲师,亲子教育专家,更是两个男孩的妈妈,致力于推广儿童亲子阅读,践行游戏力育儿和亲子沟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