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潜移默化中国文化中无为智慧的教育体现


  文:高天晨
  中国文化的智慧体现在了处事为人和艺术的践行中,中国艺术强调"意"的作用,但是"意"的最好状态是"无意之意",即无限的逼近自然之理。我们会发现,这一个层面几乎都是对"有为"和"刻意"的否定,这个层面的智慧调用,都不是直接的,目的的,反而是氛围的,过程的。
  中国文化总体来说,一方面是阐释"道"的原理,另一方面则是发挥"教化"的功能,这个教化是泛指的,而对我们今天关注的教育来说,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无为"是中国智慧的一个核心所在,这个概念对教育的启发是什么呢?
  "无为"不是"不为"
  《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两段话成为了中国人智慧探索的一个描述,是逆向的,是减法的,最关键的词是"无为"。这也是道家思想的关键字。
  中国人把终极智慧称之为"道"把道的状态描述为"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模糊的表述困惑了很多人,无为是什么,就是什么都不做,就能自然,就能智慧?
  显然,无为一定不是不作为。不作为,就应该用"不为"。比如《孟子.梁惠王上》说:为长者折枝,与人曰:"我不能,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这里明显表达的是不作为的意思。
  "无为"是"潜移默化"
  那么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无为"让很多人头疼的就是那句"无为无不为" 既然无为,又为什么加否定的"不"还是对的呢?若是只在理论中去寻章摘句,只能越弄越乱,找不到逻辑根据。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为"是什么呢?
  "为"这个字是"以手牵象"的会意字,代表人后天的主动刻意行为。可以说,从实用角度来说,有为才是主体的,社会运转大部分都是要有为为主体的,无为,字面上是否定了这个行为,但是其实,无为应该是此基础上的一种高度智慧。
  有时候程度不同,表象就会相反,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看起来表象是相反的,其实是一体的智慧升维。"无为"不是"不为"而讲的是用一种侧面和感染力去影响事物,是看重过程中的氛围影响,而不仅仅是直接因素的调用。
  从教育角度来说,文本,方法,环境当然都是最主体也是最主要的。无"有为"不可谈"无为"。教育上的"无为"就是"潜移默化"。
  甲骨文"为"
  这个我们常用的词,出自北齐《颜氏家训·慕贤》:"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出,这个是教育的环境因素层面的探讨。
  教育的关键是"润物细无声"的氛围影响
  我们想的都是给孩子好的教育环境,让他去美好的成长。但是这个环境是"外环境"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内环境",即身边人的示范。从微观看,教育是好的方法,好的内容,好的资源,是一种条件的付出,而从宏观看,教育是一种影响力。外在条件的因素,只是这种影响力的表象。
  真正从智慧的角度去观察,才会发现深层的因素才是更关键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不论中西文化,讨论教育的智慧和定义,基本都不是直接的,直接的称之为"说教",是贬义词。教育智慧因其非直接性而有了艺术的意味。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中国的教育经典《学记》里则说:"君子之教,喻也。
  谈教育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人和人的影响力这个角度,教育是不断的建立联系,好的教育是内外兼具的唤醒,让被教育者学会内在地与他人、世界建立联系,去积极的体验一切,发现一切。而这个唤醒的方法之一,就是《学记》侧重谈的"喻"这个字,这个其实是中国文化对教育的最核心词汇。
  "喻"是比拟,是间接的,是非逻辑,是举例子,是讲故事,总之,都是与主体相连的边缘话题。"喻"即不直接讲那个不能直接理解的东西,而是营造氛围,从感知层面的整体影响。
  有些场景,我们无法用直接的逻辑语言去表述,就只能把边缘的氛围从感知层面去认知,进而体会到那个核心。核心一说就会误解,所以曲折的语言变成了诗词这种艺术形式。那么,教育的潜移默化的那个感觉,就如同杜甫的诗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决干旱的,不是一场暴雨的侵袭,而是无声细雨的默默滋润。
  潜移默化的关键,是家长要做好自己,体察自己深层的内在。
  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影响,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
  我们自己能控制的行为和语言,能够向有一定距离的人传递正面善意的信息,此称之为""礼"。礼是礼貌,更是一种有距离感的尊敬和理解。这方面很多人都能做的很好,但是难就难在和没有距离的孩子之间,是否还能做到自己最好的一面呢?
  面对距离近的亲朋家人,我们却很可能会不经意间透露出非控制的部分,但是自己却很难察觉。父母在教育中尤其容易忽略这点,以为明面上的行为动作的示范才最影响孩子,其实最影响孩子的是父母未察觉的本能反映。
  这个本能有些是自己未察觉的,却反映到了孩子身上,父母有时候对孩子的"天赋"和"毛病"莫名其妙和费解处,很多是来自对自己本能深处的不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肯定和否定孩子,其实是对内在自己的态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亲近的人来说,你觉得能分寸掌控、遮掩得当、明暗有度,其实是一览无余。所以,反躬自省无论在任何年龄段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内在真正改变了,孩子才会真正受影响。
  故而,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小善小恶虽然不直接示范,但是却是氛围制造的最强烈的积累因素,小容易被忽视,虽然小的影响力弱,但是会容易因忽视而数量增多,进而成为自己不知的大量氛围积累,直接影响了结果。这就是"无为"的力量。
  人的一生都是修炼的过程。
网站目录投稿: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