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娟++周歆++赵亦为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机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指导学习,沟通渠道、整合资源三大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解决对策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中具备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加强学风建设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高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分析 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风建设,需要对学生群体的特点有清晰的把握。研究表明,新时期高校学生群体个性分明,特点显著,主要包括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追求多元化发展、自我控制力薄弱、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四个方面。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目前高校学生大多为"95后"、甚至"00后"群体,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和网络新兴力量的影响,他们普遍思想独立,追求个性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刻意彰顯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相反地,这一学生群体从小到大,许多事情都由父母长辈包办,很少遇到困难和困惑,步入大学之后,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难免遇到现实的困难,表现出对同学、朋友、老师、家长较强的依赖性。 (二)追求多元化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成长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开放、家庭的富足、氛围的感染,使得这一学生群体从小受到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他们兴趣广泛,勇于突破,敢于尝试,追求多元化发展,同时也拒绝标签,期待家长、学校和社会多元化的评价。 (三)自我控制力薄弱。由于缺乏自立能力,部分"95后"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薄弱,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明知上课要专注却常常被教室外面的声音影响,明知沉迷网络不好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都是自我控制力薄弱的表现。自我控制力薄弱的学生,易被外界干扰、支配、动摇,导致不良习惯的产生,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工作。 (四)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部分高校学生从小生活平坦,较少遭遇困难和挫折,缺乏对逆境的体验。同时,"95后"大学生群体多为独生子女,使得他们的社交能力较差,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欠缺,心理承受能力也很薄弱。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如果不能及时抒发情感,极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自卑、孤单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二、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课堂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生学习纪律性不强。 (一)课堂吸引力不足。高校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现在许多学生上课人到心未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睡觉、走神等,课堂抬头率很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主要是因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够精美。其实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课程都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备课准备不充分,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无法跟上时代步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另外,教学PPT制作不够精美,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参与感不强,也是导致高校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是目前高校学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社会层面,环境复杂,风气浮躁。当代大学生处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上各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富二代、官二代形象给学生"三观"的树立造成很大影响,部分学生自述无法找到学习的意义,失去对学习的动力。学校层面,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学风氛围不够浓厚。目前高校高水平竞赛、学术交流讲座和课外文化活动尚显不足,学习条件长期得不到提高改善,学风方面缺乏体系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家长层面,缺乏对大学的正确认识,疏于对孩子的引导。上大学以前,家长们总是对学生严加管理,并告诉他们"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当学生考上大学后,家长们就渐渐退出学生的学习指导舞台,殊不知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层面,没有远大的理想,也缺乏明确的近期目标。许多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往往抱着"考个好大学"的目标,高考填志愿之时对专业认识不深刻,有些学生甚至接受专业调剂,一旦步入大学,由于"动力落差",很容易陷入迷茫,继而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时光。 (三)学生学习纪律性不强。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习惯了接受性学习,被动地从老师授课中汲取知识。进入大学以后,老师授课的内容变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变多,一些学生不能及时转变观念,适应主动性学习模式。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基本人人拥有手机、平板等娱乐工具,一些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主观自觉性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性不强,常常出现课堂迟到、早退、旷课、学习不专注、作业不认真、考试违纪舞弊等不良学风现象。另外,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学生学习纪律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增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探索 针对高校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积极探索高校学风建设新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平台搭建、指导学习,沟通渠道、整合资源三个方面的解决对策。 (一)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各高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学风管理机制,落实各项学风建设制度,狠抓学风管理队伍建设,可以分别从教师层面和党政机关、辅导员层面着手,形成合力。教师层面,注重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的完善。各高校应该加强新入职教师的综合考察,尤其是备课和教学能力水平的考察;要鼓励高水平教师、资深教授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为年轻教师做示范,提升课堂吸引力;要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课程目标和重要性的解读;也要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学风建设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评优条件当中。党政机关和辅导员层面,要配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成立学风建设督导队,完善督学听课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课堂请销假制度,约束学生课堂纪律,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置"综合操行分"等,纳入学分计划和学生年度综合评优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外学风活动中,从而促进学风建设工作落脚、落地。 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各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党支部、团支部、班级、学生社团等组织为载体,开展系列高水平学术讲座、学习交流讲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学風氛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主动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开展优秀学风活动、优秀学习个人的典型宣传,为同学们树立榜样。 (二)搭建平台,指导学习。在良好的学风氛围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之下,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国际处等各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沟通协作,搭建学习指导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指导。建设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指导平台,针对高校各院(部)学生公共课程,除课堂教学以外,开设其他诸如团体答疑、个体辅导、群体沙龙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以此促进公共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方法论。建设课堂加油站平台,邀请老师或者优秀的学长学姐,指导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弥补不足。建设班级导师、高年级导生指导平台,从新生入学,各班配置班级导师、高年级导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规划指导,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认知专业发展。建设精英人才培养平台,以精英班为载体,借势借力,发挥高校教师的力量,为学生指导课题和发表论文等,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并以此辐射全校。建设企业虚拟班和俱乐部,通过开拓企业合作,吸引优秀学生参加企业虚拟班和俱乐部,为学生营造科创氛围,搭建学习平台,以竞赛和项目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建设职业规划指导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国、读研、就业等指导,通过开展毕业生形势分析会、开放实验室、学长沙龙、留学指导、模拟面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选择,营造浓厚的职业规划氛围,以职业规划来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三)沟通渠道,整合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风建设工作,高校需要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畅通沟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领导层面,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开设"校领导接待日"、校领导担任班级导师制等,拉近学校领导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校领导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状态。任课教师层面,开设"教师开放日""教授面对面"、名师下午茶等活动,促进师生交流;鼓励任课教师建立课程QQ群、微信群,开展团体交流、个体交流、辅导答疑、课程沙龙等,使师生交流的形式更加常态化,构建更加完善的反馈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辅导员层面,建立"舆情观察室",以辅导员为核心,由政治觉悟高、熟悉网络技术的学生干部和党员组成监控队伍,对网络上有关学风的言论进行收集整理,把握学生动向,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反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其他方面,还可以发挥党支部的优势,将教工党支部及学生党支部工作相结合,开展实验室开放日、师生座谈会、师生联谊活动等,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 四、 总结 学风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系统工程,也是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在进行学风建设工作中,应正视学生的基本特点,从问题出发,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新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东杰,延婷.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的深度辅导工作艺术[J].大学教育,2015:13-15. [2]赵岳,刘伟,谭林.基于"95后"后大学生特点如何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研究[J].职业教育,2015(30):139. [3]张娥.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教育管理,2015,1(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