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辞去第一份长工,都特别有感触,我也不例外。 到新公司签约时,HR同事问我,辞去first Job,有什么感觉? 「像跟初恋说分手。」我说。 这篇分享一下我跟这初恋分手的经历和当中所作的三个职涯考虑。 -- 2014年尾,我在恒生企业银行部工作时,从Linkedin收到一个讯息,是一个英国人发来的,我们并不认识,他在Linkedin看到我的档案,想约我谈工作。 这个英国人,后来成为我的老板。他新来香港发展收购合并运营顾问团队,工作性质和我当时任职的恒生企业银行部大相径庭,在此我以最浅白的例子解释新职:假设你想买一个住宅,你会用几类服务,你会找房产中介撮合交易,会找律师处理交易文件,会找验楼师检验住宅质素。如果你已经有一个住宅,想买旁边的单位,再把两个单位打通,你会找设计师来设计打通后的模样。套用在公司的收购合并,例子中的房产中介就是投资银行,律师就是负责Corporate finance的律师,而验楼师和设计师就是我们团队的角色。 虽然工作性质很不一样,但其实恒生的工作和现职有许多可以通用的Skills。贷款给企业,要分析的东西比贷款给住宅买家多很多。做企业营运贷款、地产开发贷款等,要研究公司的财务状况、运营效率、销售渠道、竞争对手、品牌价值,其实跟进行一单收购的考虑点很相似。刚入行时,一位前辈就分享说:「一个干练的银行家,在一间工厂走一圈,在没有接触这公司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对公司的营业额、毛利、资产值等心里有底,能弄出一份粗略的财务报表估算,而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我有幸接触过到达这个层次的银行家,观察到一般人跟他们的分别,在于做贷款尽职调查时是流水作业,为求做成生意,还是仔细研究每一家贷款的公司,分析当中的风险。做的工作一样,但看的层次有多深,决定了能力有多大。 背景说完,说回转工。如何面试、如果拿到offer之类不是本文重点,就此略过,分享一下我离开恒生管培,转换职业跑道的三个职涯考虑: 1. 学习曲线 到了在恒生工作的后期,我已渐渐感受到学习曲线不像以往般陡峭。 幸或不幸,在恒生的期间,大部分时间我承受的压力都比同级别的同事为大,学习曲线相当陡峭。加入了企业银行部的大半年内,老板「王子」领导的团队成员相继离开,正常的五名手下一度只余下两名,但整个团队的工作量没有减少。我和另一位队友经常加班至深夜,是我做银行最辛苦的日子。由于人手不足,我背负的责任比正常的大。王子无人可用,所以很多本来应该由资深员工负责的Case,也交由我负责。而我也获得许多独当一面的机会,例如和一间年纯利数亿中型企业的董事在会议室单独谈判贷款的利息和条件。 在我辛苦得快要倒下的时候,有一个我喜欢的工作机会出现,我知道我追逐这机会的话,一定能手到拿来。但那时的学习曲线太过陡峭,原因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我怕错失了这条陡峭路,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没有走那条路。 到恒生生涯后期,在高强度的环境下,一切渐渐上手,我认为在这个岗位的东西,我已经学好八九成,但何时才到下一个岗位?恒生管培是很制度化的计划,像公务员一样,大家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到达什么位置,拿多少的工资。如果我留下继续,大概要四年才可以升至王子的级别,领导一个企业银行部团队,这四年能做的,只是重复以往的经验,没有太多新的技能可学。转部门吗?银行入最核心的企业银行部我也待过了,之前做的其他部门和我的兴趣和志向并不一致。可以怎样做? 我不练跑,但喜欢跑10KM马拉松。马拉松成绩很大程度上跟跑手的意志力和策略有关。我的策略是找一个跑得挺快的人,跟着她跑(对,一般是个颜值颇高「她」,都说过意志力和马拉松成绩很大关系!),到她慢下来,我又会寻找另一个跑得快的她,跟着她跑,直至终点。 在职涯马拉松,我不喜欢常常换「她」,每一个阶段的计划是三至五年,转换「她」不一定是转新公司,可以是其他部门的其他工作,同一部门的其他地点,甚至是同一部门同一地点而背负更大的Responsibilities。跟第一阶段的「她」跑了三年,环顾四周,找不到一个内部的「她」。此时,有一个外部的「她」刚好向我招手。 2. 金融行业价值链 在前文提及,我出道初期的其中一位贵人提醒我要与内地分行的同事打好交道,我照行如仪。这位前辈后来离开银行,加入PE做投资经理,他跟我解释过转行的原因:我们表面上能提供数以亿计的资金,好像很风光,但其实Commercial banking的位置在金融行业价值链中只是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要做大买卖,就要往价值链的上游行,做投资,做收购。 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庄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 原文: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汫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汫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汫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 宋国有一族人善于炼制一种预防皮肤冻裂的药膏,手涂上这种药膏能防冻裂,于是他世代靠在水上帮人漂洗绵絮为生。有个外地人听说了,就出高价买下他的药方。那个外地人弄到了药方,便去劝说吴王制造这种药膏。不久,越国大举侵犯吴国。吴王命令他率军队迎战。当时正值冬天,两军在水上大战。吴国军士涂上药膏,手脚皮肤没有冻裂,杀得越国人望风而逃。吴王大喜,画出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同样是这种预防皮肤冻裂的药膏,有的人以此封地得赏,有的人则只能靠漂洗为生,就是懂不懂使用的分别。 同样是拥有深入分析一间公司的能力,贷款给一家成功的公司,你创造的贷款回报只是两三个百份比;收购一家成功的公司,你创造的潜在回报可以是千百倍。你创造的价值愈大,你自身的价值也就愈大。前辈离职时的说话,促使了我转行成为并购顾问。 3. 靠制度,还是靠自己? 上面第一点也提及到,恒生管培是很制度化的计划,像公务员一样,大家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到达什么位置,拿多少的工资。至少在最初的7年内,做得极出色的管培,和做得一般的管培,所得到的待遇和升迁都相近。 这样的文化,在香港的银行内,可比的只有HSBC。管培不用面对什么竞争,自有一条通道走,这有好有坏。好的是管培拥有的机会和训练比一般同事多,只要把握,发展事半功倍;坏的是因为好像一切已经注定,有人会失去力争上游的动力。 清代的声律启蒙中有一句是这样: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在恒生后期,学习曲线渐渐平坦时,我感觉到自己开始由战士邀功变成逸民适志。安闲时间渐多,我这样的想法愈来愈强烈:究竟我敢不敢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弄出一番成就,还是我只是在一个制度的庇佑下步步高升?究竟我安于做动物园内的狮子,还是愿意在草原上冒险? 新老板找我时,我们的团队刚刚成立,我经历到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新团队没有制度和先例可依,我转工时的考虑点很大部分放在老板身上。我走到草原,不能依赖制度,老板直接影响我可以学到多少以及职涯走向。一个能干公平的老板,和一个极具保护性的制度,我挑选了前者。 -- 早几天老板问我,你挂念恒生吗?我说有时候,但不经常。感情上,我永远记得自己是恒生出身的人,对公司给我的机会铭记于心;理智上,我知道自己是时候move on。 作者:KY Wong(前恒生银行副总裁) 来源:领英专栏 【原文标题为《辞去first Job恒生管培,我所作的三个职涯考虑》,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