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真经的消息,从他们踏上东土大唐的土地后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每一个人都不缺乏想象力,人们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都加上自己的想象,因此,唐僧师徒取回真经这件事连一些细节都被夸饰得天花乱坠。以致后人吴承恩把这些夸饰之词如实记录下来而成了《西游记》。 按常理,人们对某些人、事极力地渲染、夸张,这对于被渲染、夸张的人、事是甚为不利的。如同吹气球,虽说越吹越大,可如果不断地吹下去,最终会把气球吹爆的。像中国大跃进时期,由于浮夸风盛行,一个个卫星放上天。粮食亩产千斤关,吨斤关、万斤关,似乎这一切都没有极限。于是,有人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就明摆着叫大家尽管吹牛皮。结果,自然灾害一来,弄得全国闹饥荒,饿俘遍野,成为历史上一个惨痛的教训。 然而,唐僧师徒是个例外。因为他们这时已不是人,而是神圣仙佛。这也就是人和神的区别。神仙们需要的就是人们的吹捧和顶礼膜拜。在这方面,你越倒腾得厉害越好。他们之所以呆在高高的天上,就是因为世人把他们吹上天去的。就像风筝,它必须靠风把它吹到天上去,靠风,它才能在天空中呆着,才不会一头栽倒在地上来。神圣仙佛与风筝在空中飞是同理的。他们也要靠世人的竭力的吹捧,才能在天上像悠悠白云一样地飘来飘去。世人若不吹捧他们,他们就会从天上摔倒地上来,就像摔秧鸡儿崽崽样,摔得个翘死,那才惨呢!所以神仙的致命弱点就是怕从天上摔到人间来。若摔下来没摔死,你也变不成人,只能变成怪模怪样的妖魔或者是畜牲。若是妖魔,就只能躲在深山老林里,藏匿于洞穴之中,难得见到天日;而畜牲,只能吃人类不吃的东西,长大后,任人宰割,肉被人吃掉。这样活着那才叫着真痛苦,确实是生不如死咧。像唐僧的二徒弟猪八戒,本是天篷元帅,被贬到凡间,投身为猪胎,长个猪脑,一幅猪模样。幸好去了西天取经,才没成猪妖。至世人,作为凡夫俗子,自然就不同了。人们把你吹捧到天上,你适应不了那环境,这当然不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别的姑且不说,就是冷都要把你冷死。另外,人是不能离开土地生存的,不管你在天上呆得再久,你最终会返回大地的。就像大地之子安泰,离开土地,他就失去了力量,无法生存;而回到土地,他就力大无穷。记得有一位文豪也说过:一个人如果想离开大地,就好像是用自己的手抓住自己的头发想上天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唐僧师徒吹捧的话,唐太宗也有所耳闻。唐太宗名叫李世民,乃一代名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君王能有他这样的宽广的胸襟和宏大的气度。他没杀一个功臣,能坦然面对大臣们的直言进谏。他曾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也就是他个人的利益,但他是把大众的利益同自己的利益搅拌在一起,就像那工地上用搅拌机搅成的混凝土,全溶合在一起了,这样,大家似乎都绑在了一条绳上,彼此是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了。不过,我们切不可认为唐太宗这人很是人性化的一个帝王。不要把他猥自枉屈,与唐僧结拜为兄弟来作为明证。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看任何问题不能只是看它的表面,而应看到它的本质。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唐太宗是搞政治的,搞政治的不能是性情中人,必须懂得玩弄权术。不然他江山难保。当年吴王夫差就是因为对越王勾践讲情讲义,成了性情中人,结果却被勾践灭了。 唐太宗与唐僧结拜,完全是出于一种慈善的义举。 先前,当唐僧向唐太宗提出他要孤身一个到遥远的天竺国去取真经时,唐太宗当时心中是大吃了一惊的。他定定的看着唐僧。心想这个人曾天吃斋念佛,怎么把脑子弄坏了。是不是跟那些得抑郁症的人一样,成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结果却抑郁成疾的了。到万里之遥的天竺国,这是什么概念,这是明摆着去送死吗?你唐僧无能无干的,真的是蚍蜉撼树,天狗吃月,蛇吞象。可是唐僧是榆木疙瘩,木鱼脑壳,就像那四川人讲的方脑壳,哈戳戳的。你是没法跟他开窍的,唐太宗也就放弃了劝说唐僧不要去天竺国取经的念头。心想,既然你铁了心想去送死,那也就只好成全你了。唐太宗为了给去送死的唐僧一个伟大的安慰,就与唐僧结拜为兄弟,凡是唐僧认为取经需要的东西,唐太宗是尽量多的满足于他,就好像是我们对一个即将咽气的人,他在临终时说他需要什么,我们活着的人自然会尽力地满足他。如果不那样,也就太不人道了。唐太宗还亲自把唐僧送到京城外,在灞桥告别。唐僧是感动万分,感激涕零。他万万没料到身为皇帝的唐太宗会如此看重自己,他以为是自己的一片真诚感动了唐太宗,是自己对佛的虔诚受到了唐太宗的敬重。唐僧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有了更大的决心要把真经取回来。我想,如果唐僧知道唐太宗是因为怜悯自己,因为出自本性的同情时,他定会很失落,万丈雄心定会纷飞烟灭的。 当唐太宗听说唐僧取经回来的消息时,他怎么也不不相信,以为这是谣传。因为唐僧在取经路上是必死无疑的,谁也想都不会去想会有什么奇迹发生。然而边关的奏折上禀明唐僧已经取经回国,唐太宗还是想不通。现实毕业生竟是现实,它是不以唐太宗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客观存在的现实面前,唐太宗心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很想知道这位傻不拉叽的老弟是怎么取回真经的。 当他看到唐僧身后那几位穷形尽相,面目狰狞恐怖的徒弟时,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想把把这些经书放到白马寺。 白马寺乃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名刹、古刹。距京城长安有二十余里。当年汉明帝梦见金甲神,他觉得很怪异,大臣们圆梦,才得知梦中的金甲神乃天竺国寺院里供奉的神像。于是大家伙一致认为,这是天竺国神像托梦与汉明帝,说明这些神想进入大汉领土,想保佑大汉国泰民安。就这样在离都城不远处修建了第一座寺院,寺院里供奉的金甲神,就是后来被称为菩萨的佛像。从那以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而这座寺院,虽说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冲刷,几百年战火的洗礼,建了毁,毁了建,可它的名气却不断地飙升,用现今时髦的话说,人气指数五颗星。这倒真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像现在有些歌星、影星,为了提高知名度,不惜到处去抛头露面,丢人现眼的,什么走穴哪,绯闻哪,从不间断,闹得来沸沸扬扬的,使得他们成了全国"闻名"的人物。当然这些名星们的出名和白马寺的出名毕竟是两码子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可同日而语。 白马寺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即它离京城很近,所以许多达官贵人、王孙公子,特别是他们的眷属,乘香车宝马,前呼后拥的到白马寺烧香拜佛。是以白马寺的香火历来是鼎盛不衰,那焚烧香蜡纸钱腾起的烟雾,远看起来,就像是在烧房子。因此在信佛的人的心目中,白马寺就是圣地。 唐太宗还想决定把佛经的交接仪式也放在白马寺举行。唐太宗认为这是为了向天下人昭示:白马寺是全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就像耶路撒冷和麦加一样,也如同西藏的布达拉宫。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地方。 然而唐僧却极力反对。一是他反对把经书搁一搁,作冷处理。应马上举行交接仪式;二是他反对在白马寺举行。 虽说唐僧这个人智商不是很高,但他还是知道任何人和事,名气比生命更重要。有人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纯粹是在胡弄那些傻瓜蛋的。 唐僧在向唐太宗阐释反对的理由时,他当然不会像刘禅瓜兮兮地说乐不思蜀。而是说这些经书是从天竺雷音寺取来的。这雷音寺乃佛界、仙界、阳间、阴间联合世界之尊佛祖所居住的地方,那可是无比神圣之地。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碎石瓦砾也闪耀着神圣的光辉。至于这些经书乃佛教智慧的精华。它的珍贵是无以伦比的。它给世人带来的美好,人类就是穷尽想象力也不能诠释。我们就是以最高的礼节来迎接它,都会感到是对经书的亵渎。是以经书的交接仪式,应放在最神圣、最庄重、最辉煌的地方,也就是金銮宝殿来举行。并且金銮宝殿在经受佛光普照之后,定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以后的事实证明,唐王朝确实达到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巅峰) 唐太宗听唐僧这么一说,甚为讶然。 他想不到这位傻老弟,经过取经的锻炼,还真的长能耐了。别的不说,单是看他那几个怪模怪样,狰狞恐怖,吓死人不填命的徒弟,就知道他已不是吴下阿蒙了,非得刮目相看才行。 他听唐僧这么一开导,觉得心中所有的混沌都消散了,只有那万道金光。于是他立马下达圣旨,全国上下,每人都得斋戒三日,并要香汤沐浴。若有不遵从者,以抗旨论处。 三天以后,唐僧一行人来到了金銮殿。 这里的气氛极为庄重、肃穆,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令人窒息。唐僧感到很满意,他要的就是这效果。 这时典礼官传旨:"放---礼---炮!" 金銮殿外,砰、砰、砰连珠炮似的响了一百下。这炮仗,声大,力沉。这是因为中国是最先发明火药的国家,这个国家爱好和平、讲究中庸之道。她把发明的火药用在了娱乐、庆典、丧葬等方面,悲则大悲,喜则大喜。不像欧洲那些个野蛮人,残忍、冷酷、到处惹是生非、烧杀抢掳,不知怎么的,中国发明的火药竟到了他们那儿,他们如获至宝,利用火药来制造杀人的武器,让整个世界血雨腥风,殊是可悲可叹的了。 这炮仗的声音,如极为锐利的针形金属物,能穿透人的耳膜。大殿内站立的大臣,一个个不敢用手去捂耳朵,站在那里强撑着,脸上的肌肉都变了形了,两只耳朵活生生的给震聋了。唐太宗早知道这声音巨大,戴上了耳塞,他自然没事。而那伏侍太宗的十几个宫女,都被惊吓得趴在地上,双手捂住耳朵,浑身哆嗦着像筛糠一样;这炮仗力道非常,震撼力惊人。每放一炮,地面都会狠狠地抖动一下。在整个放炮的过程中,地面就像在打摆子一般。 唐僧师徒已修炼到成佛的境界,外界环境对他们已无影响。但孙悟空还是说了句:"用不着这样夸张。" 礼炮放过之后,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这是因为典礼官耳朵也被震聋了,他听不到礼炮响的声音。不过耳朵里仍嗡嗡的响,他便以为还在放礼炮。后来他看到唐太宗在向他挥手,他猜度到是皇上受不了这响声,就边朝殿外跑边喊:"不要放炮了!不要放炮了!"唐太宗在后面直喊他转来,典礼官聋起个耳朵只管朝外跑。 典礼官跑到金銮殿外,见礼炮已经放完,方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又赶紧跑回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吼:"交---交---接----接---经----书喽!" 猪八戒见此情形,哼了一句:"上面放个屁,底下撵脱气。" 唐僧扫了猪八戒一眼,这是一种责怪的眼神。猪八戒看到了,就向唐僧吼了起来:"看啥子看,有啥子好看的,我脸上又没贴花。搞爽性点,三下五除二,四下五麻脱。别在那里耗时间,显摆。" 唐僧摆出一幅不与猪八戒一般见识的神态,似乎是与猪八戒这样素质低的计较,倒显得自己的素质也低了。 接着,唐僧将他们取回来的经书一本一本地递交给唐太宗。并将每一本书的书名介绍给唐太宗听。唐太宗看那经书上的梵文,感觉到像是蚯蚓在爬,唐太宗心里想:这也许就是人们认为的鬼画桃符之类的玩意儿吧。虽然唐太宗不懂,但唐僧每说一句话,唐太宗就应允着,好像他很内行,这些梵文他都懂。 孙悟空见唐太宗装模作样的神态,感到恶心、呕吐。这世间最让人恶心呕吐的的就是那种不懂装懂,楞充大头鬼的人。孙悟空便向唐太宗投射去极为鄙视的眼光。唐太宗知道这猴头不是省油的灯,万不可招惹它。于是便佯装没看见。 孙悟空见唐太宗是冷水刨猪——不来气。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那唐太宗不来孙悟空的挽子,孙悟空也就没有办法。他便将目光移向了唐僧。看到唐僧,孙悟空鼻子都差点气歪了。唐僧呆头呆脑的样子,真的像一个木头人。孙悟空知道,唐僧古板、死心眼、做事不知变通,真不知佛祖当初怎么会看上这么一个窝囊废。看今天这情形,不知会摆弄到啥时辰。孙悟空觉得自己心烦气躁,本想跑到外面去玩会儿,但想到如今是成佛的关键时刻,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将会前功尽弃。于是,孙悟空在金銮殿找了一把躺椅,将整个身子放倒在躺椅上。舒舒服服地睡觉。心时嘀咕道:这下我们来耗时间,看哪个耗得赢。 猪八戒见孙悟空这样子,他也想学样,可大殿里已找不到椅子了,他看地上铺着毯子,这不就是现成的床嘛!又平坦又柔和,就是那些大户人家的床也远比不上。当年取经路上,想睡这样的地方,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呢。于是猪八戒就地躺倒,仰面八叉地躺着,那睡相很是愚鲁。 金銮殿里两班站立的大臣,看到猪八戒的睡相,都忍俊不禁地想笑,但一想到这是庄严肃穆的地方,便强忍着,因而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出极难受的表情,就像那牙疼病人一样。 那些宫女却没有这么强的忍耐力,她们用纤纤素手拿着丝巾掩住自己的樱桃小口,两腮红得像醉酒的杨贵妃。不过嘴里还是发出了"嘻""嘻""嘻"的笑声。唐太宗听到笑声,扭头看宫女,宫女用手指了指下面。唐太宗见了,也乐了,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失态,就"咳""咳"的干咳了两声,仍摆出一幅威仪的样子来。 唐僧听到宫女们笑,以为在笑自己。就用手正了正帽子,又抻了抻袈裟,又怕自己脸上有灰尘,就用手抹了抹脸。 殊不知唐僧不抹倒没什么,这一抹,效果出来了,整个人成了大花脸,就像戏台的包公。 唐太宗最先见到,这下子他怎么也装不出正经相来了。他只说了"御弟"二字,就笑得来前仰后合,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宫女们也"噗"地一声,然后蹲了下去,妈呀、娘呀的直叫唤。 唐僧感到莫名其妙,一脸的茫然。他扭头朝向大臣,大臣们也一下子笑得东倒西歪。 猪八戒在笑声中被惊醒,迷迷瞪瞪中,以为又遇到了妖怪,跳将起来,忙掣九齿钉耙在手,大喊大叫道:"妖怪在哪里?妖怪在哪里?" 孙悟空一听在喊"妖怪",也就稀里糊涂地从躺椅上一跃而起,急急地叫道:"快找师父!快找师父!" 可是当他俩看到一脸茫然,满脸很花的唐僧时,方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也就参与到大家的笑声中。 整个金銮殿成了欢笑的海洋。 后来,还是孙悟空忍住笑说:"唐大老倌,你怎么丢脸丢到金銮殿上来了。" 唐僧听孙悟空这么一说,才知是脸面上出了问题。此时,唐僧真恨不得地上裂开一条缝,学土行孙从这地缝里钻进去。确实,在这极为庄严神圣的场合,一个最虔诚的人,却像一个小丑样,把这场合给搞砸了,弄得来滑稽不堪,肯定会难受死了的。 还是唐太宗把唐僧从尴尬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他叫宫女端来一盆水,叫唐僧把脸洗干净。唐僧把脸洗干净后,显得很懊恼、很沮丧。他在心里不断的责怪自己。可他还想把刚才中断了的交接仪式继续下去。 此时已是日上三竿。 唐太宗见场面已被闹腾成这个样子,加上他本来听唐僧的介绍如听天书一样,简直就是在受罪,只是因为自己是皇帝,怕丢了面子,所以才忍住性子与唐僧耗时间,现在有这么个机会可以脱身,就好像三十晚上遇到猪头,那是求之不得的。于是他便对唐僧说:"御弟啊!你们劳苦功高,皇兄佩服你为解救大众出苦海的献身精神,今儿个我在御膳房为你们设宴洗尘。" 猪八戒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忙哼哼道:"皇帝老儿,快点带我们去吃饭,我老猪早已饿得来没力气了。" 孙悟空历来就看不惯猪八戒这幅饿痨饿虾的样子。讥讽道:"看你这样子,就好像是前辈子饿死了来投的胎。难怪人们常说:老母猪过门槛——只顾照顾肚皮。" 猪八戒听孙悟空竟然当作皇帝和众大臣的面数落自己,觉得很扫面子。他自然不会忍气吞声。若是放在以往取经路上,猪八戒也许就忍了。因为猴子比他有能耐用,要是自己不忍忍,反而会自讨其辱,那自然是不划算了。如今,时代不同了,大家都成仙成佛,彼此平起平坐,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了。就好像是大家都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想不倒现在总算混出个人样来了。你猴子还想像过去那样,想说我就说我,想骂我就骂我,甚至想K我就K我,没门儿了。我一定要他明白过来,俺老猪再也不是他原来欺侮的对象了。奴隶也有翻身求解放的时候呢。 猪八戒气咻咻的说:"猴子,你不要缺鼻子牛——多嘴!自古以来是饮食无羞。民以食为天。我要吃东西,关你屁事,要你来当孱头!你以为你聪明,怎么跟我连擦个胭脂都擦不来。别个把胭脂擦在脸上,你却把胭脂擦到屁股上。世上还没有这样的蠢货呢!" 孙悟空没想到自己这么随意的说说,这呆子竟然还住心里去了。听他这么一说,倒让人觉得他过去是一个被侮辱与被压迫角色。不过孙悟空仍想逗逗他的这位傻老弟。 "嗬!你长毛了,长能耐了是不?……" 孙悟空话未说完,此时,有一股香气铺天盖地而来,唐王朝君臣这一辈子都未闻到过如此奇异的香味,他们当即被这异香熏倒在地。 唐僧几人闻到这香气,知道是观世音菩萨来了。因为他们在取经路上已多次闻到了观世音这特制的香水味。 观世音菩萨这个时候来干什么呢?五人正暗自纳闷,观音菩萨坐在莲台上已缓缓降下来。那莲台金光闪闪,让人不敢正视,如同电焊发出的强弧光。 原来观音菩萨是领佛旨,召他们到西方去。 猪八戒见一顿丰盛的美餐要成为泡影,心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因为是观音菩萨亲临,他自然不敢造次,乱发牢骚。只好向观世音菩萨求情。 "菩萨,求求您等我们吃了这顿再走吧!我们已饿得实在是走不动了。你老人家也走了这么远的路,肯定也饿了,您也吃一点吧?" "八戒,别这么没出息,都要成仙成佛了,还那么贪口福。你得改掉这坏毛病!"观音菩萨用教训八戒道。 于是,一行五人随观音往西天腾云驾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