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企业家要把自己置身荒野


  优秀企业家的共同点
  我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改革开放时首先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走在开放最前线的人。他们或者是村里最开放的人,或者是研究所和大学里最开放的人,甚至机关里最开放的人。他们的才华和努力是他们成功的一大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他们成功的关键是自己率先走进了开放的环境,率先解放了自己。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80年代作为讲师去了趟深圳,受到巨大冲击,回到辽宁后他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创业活动。如果没有在深圳这块开放土地上的触发,刘积仁教学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有现在的东软集团。
  假如李彦宏不去美国学习、工作,同样是他,能够创立百度并把它做成今天这个样子吗?假如马云不是学英文的,他不去纽约,也不接受软银孙正义的投资,阿里巴巴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假如华为不去闯荡国际市场,假如联想没有并购IBM的电脑业务……没有开放的环境就没有企业家的成功,这是事实。然而,开放的环境并不保证企业家的成功,只有企业家自己开放了自己,才最容易成功。
  如今,那些曾经很成功企业家朋友们里,也有很多人碰到了发展瓶颈,销售额徘徊不前,盈利甚微,甚至赔钱。他们有的是因为市场竞争热化,有的是因为人工费激增,有的则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但也有些今天事业仍在蒸蒸日上的企业家朋友,他们不是没有遇到问题,但他们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这两类企业家有什么不同?我可以透露一个简单的秘密:那就是企业的开放程度。前者的经营仍然掌控在创业时的功臣手中,后者在不断地更新血液;前者仍然死守传统市场,后者已经进军相关市场;前者还在和官员们感情勾兑,需求政府的支持和庇护,后者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屡败屡战,或尝试收购,壮大商业版图。
  开放并不只意味"走出去"
  一说开放,人们就自然想到对外开放,甚至"抱团国际化",实际上这是那些走进困境的企业的误解。他们明明把自己关进了胡同,却不知道自己被自己所困。
  我有个朋友做电子产品曾经很成功,一度是中国消费电子行业领军人物,更是主张国际化的代表人物,品牌知名度也很高。但是,他的公司内部一点也不开放。职员们不知道公司的财务情况,不知道股东的情况,甚至不知道整体销售情况。职员们只知道他们的CEO在外面非常有名,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吞噬前言,突然变卦。
  另一个著名企业家朋友至今还在重用作坊时的老部下,尽管公司已经上市,但是他听不进去新来干部的意见。我在他上市伊始时曾劝他注意不要过度依靠硬件业务、股票估值过高等问题,却被他当场拒绝,说这些建议"等于在害他"。如今,该公司的股价已经是当时的数分之一,业务也已进入长长的瓶颈。
  这位朋友不是不知道国外,也不是不去国外,但他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把自己关在了自己的牢房里,原地踏步。在他最春风得意之时,他曾扬言要打倒同行的世界领军企业,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豪言壮语,恐怕最难为情的应该是他自己了。
  "乐天"是日本最成功的电商,其创始人三谷木是日本的风云人物。三谷木是一个一直主张国际化和开放的企业家,但是我对他的开放却不敢赞同。因为他经常是在做戏给人看,而不是真心实意地开放。
  本来这个企业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企业,在东京品川区的总部里工作的人几乎都是土著日本人。三谷木为了体现他企业的国际化,偏偏要日本职员在公司里说英语。这就苦了那些英语发音糟糕的日本职员们,他们互相之间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为了写一个联络邮件,他们往往一边翻字典,一边念叨,300字的邮件要花上一个小时。
  尽管有中国巨擘百度的提携,但乐天在中国的电商业务前年就关门了,不是因为实力不济,而是因为管理上的颟顸导致的绝望。后来听说三谷木要转移战场去巴西,但我敢保证他一定不会成功。因为三谷木把外语和并购误解为国际化,他自己却不愿到第一线去听取市场的声音,接受当地第一线人员的建议。这种貌似开放实为闭关自守的精神,就像清末的洋务运动,不是本质上的开放,而只是表面上的开放。
  很多中国人也走出去了,但他们走到哪里,就把积久的恶习带到哪里,或铺张浪费炫耀多金,或随地扔垃圾吐痰大声说话,但这并非病根,不和当地人交往才是最大的弊端。因为出去本身就不是目的,理解、交流和融汇才是真正的目的。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到动物园去看看狼吧,哪里还有个狼的样子?它们吃的不坏,睡得不坏,有病了还能看医生。他们不强壮,不威武,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它们被关起来了,被"困",被"囚"。
  中国人向来不缺开拓创新精神,但就是怕被关。清末是一个反面的验证,改革开放是一个正面的验证。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里的比重一直在提高,纳税额不断增加,对雇用的贡献也越来越高。可是,那些得天独厚的国企,虽然垄断着很多领域,但其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却低得可怜,如果除去国家给他们的特别政策和融资,它们能够公平地创造利润的能力非常可怜。和日本那些被保护起来的企业一样,他们不是没有人才,不是没有资金,更不是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开放。
  那些占据国家资源,却不肯开放的特殊企业们,会说出和日本守旧派一样的措辞:我们是国家利益的守护神,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开放了就会失去一个民族产业,甚至给社会带来隐患。
  开放并不是简单地对外开放,开放的本质是接受公平竞争,接受陌生的遭遇,开放必须首先是思想的开放,必须对内开放。利用爱国拒绝公平竞争才是不爱国的行为,不发展、不纳税的企业没有资格谈爱国。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碰上了发展瓶颈,这实际上是件大好事。"发展瓶颈"是发展的结果,它意味着一个发展阶段的终止,更意味着企业家必须走出自己的成功,自己开放自己,走到世界,走入陌生。
  随着中国经济粗放而高速的发展,很多企业家已经赚到了一大笔钱,他们有了自己的工厂,有了土地,更有数套房产和人脉关系。他们已经不愿意光脚走路,也不愿意走进陌生,甚至不愿意放下架子。
  但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很多年轻的企业家在崛起,他们还没有穿鞋。更可喜的是,我们还有很多居功不傲的企业家,宗庆后不是还在一边消费50块钱,一边为社会创造巨额财富吗?任正非不是把高科技产品买进先进国家之后,还在乘经济舱出差吗?
  企业家就是要有野性,开放就是把自己置身荒野。
网站目录投稿: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