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该整治的是教辅泛滥而非教材浪费


  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教材浪费惊人,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仅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全国零售数量为29.30亿册,总计259.89亿元。根据这一数据,如果全国当年零售的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能全部循环使用,1年可节约200多亿元。按照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的捐赠标准,200多亿元的费用可援建约4万所希望小学。
  单从数据看,我国教材浪费确实惊人。也有不少毕业生表示,"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定价1000多元的书10多元就卖给了废品站。"面对舆论,我们应该进一步做深入的调查分析,并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问题一:学生整麻袋卖的究竟是些什么书?
  在笔者看来,毕业生麻袋里的书,绝大多数都不是教材,而是教辅。
  如今,学生从小学开始,手中的教辅数量就超过了教材。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至少会有一本教育部门核定的教辅。在此基础上,家长和学生还会自行购买以"赢在起跑线上"为目的的教辅。初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除了考试学科的配套教辅,还有几十本令人眼花缭乱的套题集。教辅的数量,大约是教材的十几倍。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辅,除了消耗大量的资源,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给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它们挤占了学生的宝贵时间,消耗了学生本应拥有的课外阅读、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时间。另一方面,它让课堂变了味,学生拿着教辅学习,教师也凭着教辅授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阅读、思考和探究,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育人更是无从谈起。有了微信群后,教师在微信群布置作业,有些家长甚至买了打印机给孩子打印作业,纸张的浪费同样惊人。
  问题二:教材能不能实现全面循环使用?
  教材要实现循环使用,有三个方面现实困难。
  第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知识系统积累并螺旋式上升的工具,而后者需要"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回顾所学知识,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巩固强化旧知识,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考试的角度讲,毕业考试时,学生复习需要的是整个学段的教材,而非一个学年的内容,如果教材用完就回收,学生拿什么复习呢?此外,学生完成学业后,保存一套相应的教材留作纪念,也是合理的需求。
  第二,教材的重复使用,在操作上也会存在各种问题。一方面,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很难做到"不动笔墨",用被别人勾画、批注过或已经破损的教材学习,思路难免会受到干扰。另一方面,教材的回收、保存和重新发放也容易出现问题。以笔者的见闻为例,目前,一些学校针对部分学科如音体美等实行循环使用,由于发放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教材可用。
  第三,多数学科的教材每年都会有一些微调,几年还会有一次大的变化,这就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教材和老师的教材有区别,这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笔者看来,相较于教材的"浪费",真正造成资源浪费的是铺天盖地的教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联合行动、协同治理,真正遏制教辅泛滥的问题,这不仅是遏制资源浪费的需要,更是教育纠偏、还孩子以应有的阅读和活动空间的需要。
网站目录投稿:半晴